我省出台新举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本报讯(张凤环
张俊琴)日前,省委、省*府印发《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生产总值、财*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超百亿元的县(市)达到80个,公共财*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达到30-50个。
《意见》明确,到2017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以上,每个县形成1-2个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全民创业的氛围日渐浓厚,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新增1000家以上,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域利用外资、引进省外资金、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40%、50%、60%,经济开放度、外贸依存度明显增强。县域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污水和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城镇和农村景观显著提升。
《意见》提出,今后县域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法。对定州、辛集两个省直管县(市),通过推进体制改革、扩大管理权限、减少行*层级、实行计划单列等举措,最大限度释放试点综合效应,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对30个强县(市),重点在产业转型、做大县城、统筹城乡等方面取得突破,优先支持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县(市),成为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30个弱县,特别是全部财*收入不足3亿元的困难县,省市要制定特殊的扶持*策,明确县级**领导班子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及年度任务,力争到2017年全部达到5亿元以上。对62个省级以上贫困县,要以脱贫甩帽为目标,大力推进扶贫攻坚,明确脱贫时限,落实责任主体,突出攻坚重点,实行动态管理,加强*策扶持,力争3年内大部分县实现脱贫。
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把培育壮大富有本地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作为强县之本。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变既有优势为产业实力。资源富集地区重点发展专精新特加工业和旅游业,交通枢纽地区重点发展以商贸物流为主的服务业,城郊县重点发展配套加工业和都市型农业,农业大县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化。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和提升工程,通过项目入园、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
推进园区建设和发展。把产业园区作为实现工业强县的重要平台,支持每个县在县城周边和特色产业比较集中的镇重点建设1-2个省级以上园区。鼓励同类项目规模聚集、上下游项目协同聚集,推进园区产业优化,每个园区规划发展2-3个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龙头,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产业链条。今后新上产业项目和搬迁改造企业必须入园进区。
实施“大县城”战略。把做大县城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做大县城空间规模。推进县城扩容提质,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市)按卫星城、县级市和部分基础条件好的县城按中等城市、其他县城按小城市的要求进行规划,搞好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拉大县城框架。降低进城务工农民转为市民的“门槛”,搞好身份转换后在子女上学和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策衔接,年内先把符合条件的、有意愿的农村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促进进城农民市民化。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改革、改组和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档次,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明显、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