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走进团结农场团结广场、沁园雅居居住小区、援疆大棚等地,处处可以听到职工群众对辽宁省丹东市援疆的赞美之词。
“感谢辽宁省丹东市对口支援的无私援助。自年开展全方位的对口援疆工作以来,辽宁省丹东市重点支持团结农场民生及小城镇等援疆项目建设,实现丹东市与团结农场两地间经济、教育、科技、医疗和干部、人才及文化等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极大地改善了团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团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结农场副*委、纪委书记王凤说。
4月13日,笔者从团结农场获悉,年以来,辽宁省丹东市共投入援疆项目资金多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团场经济高速增长,职工群众亲身感受到了团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辽宁丹东援疆也被团场干部职工群众誉为真正的民生工程、固本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年,全团人均纯收入2.64万元,比年增长%。
机制在援疆中健全
近年来,团结农场*委始终把对口援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对口援疆工作计划,成立了由团**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对口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重点抓、相关科室协作抓,形成了“人人参与、齐抓援疆”的格局,实现援疆工作有机构、有方案、有人抓,有项目、有资金、有检查。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对口援疆工作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对口援疆工作项目引进、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确保对口援疆工作的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等逐一落到实处,坚决杜绝挤占、截留、挪用援疆建设资金违纪行为。
年6月19日,丹东市元宝区与团结农场结成友好单位签约仪式在该团举行。双方建立了领导定期沟通、随时沟通和互访交流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对口援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举措,有力地加强了对口援疆工作组织领导,促进了援疆工作的统筹推进,为对口援疆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
辽宁省丹东市九师第二批援疆干部、团结农场*委常委、副团长吕正栋说:“我们将一如既往抓好援疆项目建设,实现丹东市与团结农场两地间的合作与交流,唱响‘报效祖国、奉献边疆’的主旋律,决不辜负丹东与团结两地间各族职工群众的期望,努力为建设美丽团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援疆促进就业增收
项目建设促进就业增收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辽宁省丹东市通过实施惠民、利民工程,给职工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切实把中央*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对边疆职工群众的关爱落到实处。“我们规划援建项目,要立足团场产业发展和职工群众实际需求,以促进和带动团场就业为重中之重,实现职工群众多元增收。”吕正栋说。
首先是全力抓好产业援疆,发展设施农业,确保职工多元增收。近年来,团结农场实行了“少数人种地、多数人种园(养畜)”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养结构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确立了“果蔬富民、牧业兴场、项目扶贫”的发展思路,确保职工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年,援疆资金投入万元,新建果蔬大棚72座,建设万头育肥猪场1座,解决了50多名团场职工子女就业问题。百名职工家庭户均增收2万多元。
笔者走进团结农场五连少数民族职工地娜·哈不都拉西的大棚内,看见西红柿等已成熟,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主人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年,五连的72座大棚及大棚道路地砖,是辽宁省丹东市投入万元援建的。一提到辽宁丹东,地娜·哈不都拉西就竖起大拇指说:“辽宁丹东援建的大棚,加克斯(哈萨克语‘好’的意思)!”地娜·哈不都拉西年退出大田,承包了2座援建大棚,每年种植西红柿等蔬菜,90%西红柿出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年增收3万多元。
其次是全力推进民生援疆,把民生援疆作为做好援疆工作的立足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援疆工作最根本的任务是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援疆工作的切入口,把援疆与稳疆、兴疆更好地结合起来。”吕正栋说。
近年来,团结农场*委按照“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的战略布局,推行了“特色立镇、基础强镇、产业富镇、文化活镇”的城镇建设模式,让居民享受“高规格”的“市民”待遇。在城镇化建设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塑造建筑精致、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田园城镇形象。
师*委把团结农场确定为“三化”建设示范团场后,加大了对示范团场的投入。团场集中援疆项目资金,重点实施改善城镇道路、供水供暖、排水排污、4个小区绿化等工程。据了解,团结农场投入万元城镇援疆项目资金,新建城镇道路4.9公里,新铺人行道花岗石路面5.3万平方米,新建孵化基地培训综合楼平方米,安装路灯及景观灯盏,建设排污排水管道米,安装自来安全饮水管道米,暖气管道米;绿化4个小区面积5万平方米,栽植风景树株,美化生态水面及湖面荷花池平方米等,既方便了职工群众出行,又美化了城镇环境。年元月,团结农场被评为“兵团级生态团场城镇”。
“随着援疆项目陆续投入使用,团场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小城镇的品位,城镇环境、小区配套设施有了质的改观,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升。”团结农场副团长纪飞说。凡是到过团结农场的人,都有一个普遍感受:团结农场小城镇建设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巨大变化。
在小城镇建设中,团结农场结合援疆项目,重点抓好保障性住房的拆旧建新以及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安置工作。5年来,全团己拆迁余户,主动自拆房屋面积9万平方米。目前,全团%职工群众住上了新楼房,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高于兵团及全国平均水平。
喜迁新楼房的团结农场五连少数民族职工叶尔肯别克·沙腰孜说:“以前住在环境艰苦的畜牧点土坯房里,日常生活有许多不便。年8月,我购买了建筑面积76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房,享受各种补贴9.73万元,自己只投资3.8万元。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啊!感谢兵师团*委的好*策,感谢辽宁省丹东市无私的支援!”
卫生援疆造福职工群众
卫生援疆是辽宁丹东凤城市对口支援团结农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团结农场援疆干部积极接洽、协调下,年1月,医院捐赠的DR、彩超、X光机等总价值60万元的医疗设备正式投入使用。这些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团场医疗条件,方便了广大职工群众就医,全团各族职工群众近距离地享受到辽宁援疆工作带来的实惠,同时推动团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到团结农场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这里医疗专家少、医疗硬件设备缺乏。”吕正栋说,“为加快发展团场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造福团场职工群众,我们援疆同志多次与凤城市医院协商、沟通,医院医院60万元的医疗新设备。同时,医院医疗专家的倾力相助。医疗专家针对新设备提出诊疗规范意见和建议,指导团场医务人员开展临床医疗工作,积极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就医服务。同时,针对这次援疆工作总体安排,我们下一步的想医院的医护人员分医院进行学习,更好地提高团场医疗水平,将来为团场各族职工群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援疆医疗设备为团场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医疗条件,我们各族职工群众今后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十分欣喜!”3月12日,医院就医的团林业技术推广站干部代江平告诉笔者。
医院院长尹卫东表示:“衷心感谢辽宁丹东凤城市对我院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将充分发挥辽宁援助医疗设备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团场及周边乡场的广大职工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文化援疆温暖人心
中央*工作座谈会以来,文化援疆被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丹东市和团结农场两地充分发挥文化在沟通心灵、增进情感、传播友谊等方面的作用,不断丰富文化援疆的内容、形式,着力把文化援疆工作打造成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沟通和文化认同的连心工程。
年以来,每逢重大节假日和主题节庆活动,团结农场与丹东市等联合举办文化援疆交流慰问演出联谊活动,在丹东与团结农场各族职工群众中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5年来,团结农场与丹东市、丹东凤城市、丹东市元宝区等地开展了20多场文艺汇演和联谊座谈活动。同时举办了“屯垦业·援疆情”书法美术作品展。
两地文化共融已渗透到职工群众文化的各项活动之中。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初步建立了丹东市和团结农场文化交流互动及文化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可谓民生项目促发展,文化援疆暖人心。
在现代文化“走进来”的同时,文化援疆致力于让兵团文化“走出去”。团结农场大型主题文艺汇演《忠诚》、情景剧《铁留根的故事》等走进辽宁丹东市,让更多的内地群众认识兵团、理解兵团、热爱兵团。
团结农场工会主席包新林说:“每年重大节假日,团结农场与丹东市、丹东市元宝区、丹东凤城市都开展文化双向交流慰问演出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极大地丰富了两地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增进了兵团与内地文化交流。相信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有辽宁省丹东市的无私援助,团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梅现毓刘润慧)
来源:《北疆时报》
投稿邮箱:mljsg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