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爱的孩子是块宝特殊教育为残障孩子带 [复制链接]

1#
02:55

新华社沈阳5月16日电(记者姚剑锋蔡湘鑫黄燕)18岁的滕怀庆与44岁的何丽做同桌5年了。

何丽是他的妈妈。

滕怀庆第一次喊“妈妈”,6岁。

他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心里挺伶俐的,就是不说话。”何丽说。滕怀庆两岁半还不会说话,到沈阳检查时被确诊为自闭症。

由于当时不了解自闭症,家人以为他长大了会好转,错过了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去两所小学报名,对方都没接收,“让上这儿来”。

从家到这所特教学校,何丽骑车只需10分钟,但在儿子入学前,她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5月12日,特教老师张丽在语文课上教学生们认识四季。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始建于年的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现在是一所为智力落后、脑瘫、自闭症等人士提供培智、康复、职业培训的寄宿制学校。

滕怀庆在这里接受两年康复训练后,进入教学班上课。后来,老师注意到他情绪不稳定,建议家长陪读。母子俩成了同桌。

“跟儿子上学这5年,每天都有收获。不仅他能学到东西,我也学到不少。”何丽说。

回到家,她用在学校学到的康复和教学方法,继续帮儿子巩固效果。

这是5月11日拍摄的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从不再随地吐吐沫到会叠被子、认识钟表,从会跟同学打招呼,能流利地读课文,到参加文艺队,学会吹奏口风琴和葫芦丝……儿子入校后的每个变化和进步,何丽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何丽常在朋友圈发儿子的动态:折出纸孔雀、艺术节绘画获奖、学打乒乓球、联欢会上母子同台演奏、和丈夫给儿子庆生等等。

“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学校,这几年就不能想象了。”她说。

5月12日晚上,特教老师姜茹在男生宿舍里叮嘱学生们按时睡觉。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师爱育爱

鉴于特教学生普遍学得慢、忘得快、理解困难,凤城特教学校鼓励家长像何丽这样,积极参与改善学生的身心状况。

然而,学校九成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养育智力落后的孩子,有些自己也存在智力障碍,还有一些将精力主要放在了健康子女身上。有的人将特教学校等同于福利院、幼儿园,以为老师是保姆,就该管学生吃喝拉撒睡。家校配合异常困难。

“有的家长上午送来孩子,下午就换电话号码了。”学校教师李红说。

即便如此,学校没有放弃过一个孩子。

5月12日,特教老师赵阅在手工课上教学生们做灯笼。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有时,老师在送教中发现新的学龄残障少儿,按照“零拒绝”的要求,将其收为本校学生。

学生有来有走,总数连校长宋继波也说不准:“大约人,始终在变动。”

学校每年财政拨款多万元,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学校的8倍。入校后,他们的康复训练、食宿、校服等均由学校免费提供。

遇到学生没袜子或换季衣服,老师自费买或拿自家衣服给学生也是常事。

5月12日,特教老师赵阅在手工课上教学生们做灯笼。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因学生不能完全自理,保障安全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教职工24小时轮流看护,事无巨细都需周详考量。

在学生中午放学出校门的必经之路上,张贴着机动车限时禁行告示。宋继波说,孩子们的反应不及常人,这是出于对他们安全的考虑。

学校安排女教师观察记录女生来月经的情况,发现谁月经推迟,就要仔细询问,了解她是否受过侵害;发现谁月经来得过于频繁,也要及时检查确保无碍。

在校园里,师生比不到1:2.4,老师能随口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学生认识所有的老师,能一眼辨别出陌生人,并“跟风”问候“客人好”。

这看似平常的表现,却是老师用无数耐心换来的。

何丽多次目睹老师帮学生系鞋带、剪指甲、理发,甚至有的学生大便拉到裤子里,也是老师给洗换。

“这里的老师都有爱心。”她说。

5月12日,特教老师李红到凤城市赛马镇东甸村送教,为学生上识字课。新华社记者蔡湘鑫摄

送教上门

不是所有学生都像滕怀庆这样幸运:可以天天到校上课,还有妈妈做同学。

家住凤城市赛马镇凉水村的施忠达,因患脑瘫行动困难,是学校90名送教生之一。

“全覆盖、零拒绝”是中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安置的基本要求。凤城特教学校年启动送教工作,安排教师登门为无法到校就读的残障学生做康复训练或授课。

每周五,近20名教师按两人一组,自驾私家车分头送教。送教生多住在偏远山区,路况不佳,通讯信号时有时无。

李红负责施忠达等4名学生。自闭症、脑瘫患者与陌生人接触有困难。送教老师跟他们建立信任后,通常不再调换。

从踩点到送教,李红和搭档李化在这条离学校最远的送教线路上跑了近6年,每次往返近4小时、多公里。

在1小时的一对一教学中,李红先让施忠达做了几道题,复习上周所学内容,然后拿出教具,教他认识人民币、判断面值大小及模拟购物,学习简单的运算,并布置家庭作业。

这是5月11日拍摄的寄宿学生们傍晚在操场上玩丢手绢游戏(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14岁的施忠达是少数能清晰表达的学生。他说喜欢上学,李老师讲“什么课都爱听”,最喜欢“加减法”,长大了想“摆弄电脑”。

他的妈妈刘成丽发现,老师送教这几年,孩子爱学习了,脾气也好多了。她打算买台电脑,方便孩子上网课。

在李红看来,送教的意义在于“给孩子提供生存的尊严、生活的保障”。对智力落后、学习困难、没有语言能力的学生,送教老师会给他们做推拿、按摩等康复训练。遇到可以上普通小学的孩子,李红和同事们也会帮助联系入学。通过宣讲国家帮扶政策,他们还协助部分家庭解决实际问题。

渐渐地,一些家长开始关心重视自己的孩子。

5月12日,特教老师裴永雪(左)在课堂上教导一名学生数字发言。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爱的回报

在学校51名教师中,27岁的孙海婷是最年轻的,入职刚满一年。与之前做培训时相比,她认为自己现在更耐心、细致,特别容易满足。

看到坐不住的学生,一节课能坐住两三分钟,她就很高兴。不会说话的学生,哪怕跟老师有一秒钟的眼神对视,她会倍感欣慰。“一学期教10个字,如果学生能记住几个,我也很高兴。”

爱笑的孙海婷,也有管不住眼泪的时候。

“在学校应该是这些孩子人生中最幸福的阶段。”她说,“老师们真心希望他们好好活着。”

5月12日,特教老师王国振在数学课上结合学生献给建党百年的手工作品讲解数字“”。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这个貌似简单的愿望,对一些残障学生来说却挑战巨大。

“我们送教的学生,有的上次去还在,下次打电话联系,就已经没了。”她的眼圈红了。

5月12日,特教老师马爽(左)和班级学生在操场上做眼保健操。新华社记者蔡湘鑫摄

孙海婷曾给一名叫“壮壮”的自闭症学生做康复训练,发现他对食物感兴趣,就像其他老师一样自备了零食小饼干,用来鼓励他。

后来,孙海婷不再教壮壮了。有一天,壮壮看见孙老师,要去追,被家长拉住:“孙老师不教你了。”

谁也没想到,这个平常只会说一两个字的15岁男孩,忽然冲着孙老师急促地蹦出一个字:“妈!”

孙海婷瞬间泪奔:“对孩子好,他是知道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