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一起管道腐蚀泄漏案例看安全决策 [复制链接]

1#
全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1271.html

总论:安全决策是管理人员汇总各类安全信息,分析未来风险情况,并对安全管理起决定性的环节,对于安全信息的正确研判和把握是其关键,缺失部分安全信息就有可能影响最终的安全决策。

本文从一起管道腐蚀泄漏引发爆炸的案例出发,介绍了该材料(不锈钢)的常见腐蚀问题及其腐蚀原理,并通过“5-14”模型,对事故发生前后的信息流通环节进行分析,分析其安全信息流通中的信息缺失情况,并分析安全决策失误的主客观原因

01一、管道腐蚀泄漏相关信息

年6月18日,上海某石化公司发生一起爆炸事故,某座环氧乙烷精制塔(T-)和再吸收塔(T-)之间的管道P-7的一处焊缝发生腐蚀断裂,管道内工艺水(约℃)大量泄露,导致塔釜内溶液漏空后,精制塔内的环氧乙烷落到塔釜底部,沿着管道P-7大量泄漏至大气中,遇到点火源起火爆炸。大火导致塔内环氧乙烷发生自分解反应,造成环氧乙烷精制塔爆炸。

可以看出,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为化工管道腐蚀导致泄漏,继而引发爆炸的事故案例。管道作为化工装置的动脉,因为生产条件大部分为露天,且部分物料具有腐蚀性,石油化工设备是极易受到腐蚀的。且由于受到腐蚀的因素或者导致腐蚀的介质不同,腐蚀的具体问题也不同。一部分化工装置或者流程中,存在腐蚀性液体,或者存在高毒性、高碱性、酸性物质,或者带有腐蚀性离子,都有可能导致腐蚀。根据有关研究调查,近10年来,化工事故中,从设备来看,管道引起的事故约占71%,从事故起因来看,腐蚀引起的事故约占50%。

腐蚀泄漏的物料本身可能对员工的人身健康造成危害;腐蚀也会导致设备失效,继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事故案例中,管道腐蚀导致整个塔釜内的环氧乙烷泄漏,继而引发大爆炸,经济损失高达.48万元。

根据事故调查结果,本次发生泄漏的管道情况如下:

该管道属于换热器工艺水出口管道。管道材质为不锈钢,规格为DN,工作压力为0.7兆帕,工作温度为摄氏度,工作介质为工艺水。

事故管道

该管道一共有四道焊缝,分别编号①②③④,后来断裂的为焊缝③,可以看到,焊缝③本身位于管道的弯折处,平时经常受到介质的冲刷,应力较高。

事故管道焊缝示意图

根据有关记录,该管道的焊缝检查记录如下:

事故管道焊缝检查记录

年11月,该处管道的③号焊缝处已经发生一次泄漏,11月18日采用了带压堵漏的操作,对四处焊缝均使用了四处焊缝卡具。

事故管道焊缝实物图

事故发生后,调查组委托相关机构对事故焊缝断口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为:管道P-7②、③、④焊口在运行过程中因腐蚀介质(氯离子)作用在内壁焊趾高应力部位萌生裂纹,裂纹不断沿环向及壁厚方向腐蚀疲劳扩展,当③焊口上的裂纹扩展至有效承载截面不足时,在轴向应力作用下该焊口被完全拉断,导致管道断裂。

管道断口图

根据调查,氯离子来源有:一是微量的抑制剂二氯乙烷;二是调整酸碱度使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含有微量氯化钠;三是氧化反应单元原料中的乙烯、甲烷中夹杂氯化物(极微量)。

02二、不锈钢的腐蚀机理

不锈钢是一种常见的奥氏体不锈钢,约占不锈钢使用量的70%。不锈钢实在铬(Cr)含量大于18%的铁素体不锈钢中加入镍(Ni)、锰(Mn)、氮(N)等元素获得的钢种系列,主要的合金的元素是镍。

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能力来自于表面的保护膜,又称钝化膜。但是在含有氯离子的腐蚀环境中,奥氏体不锈钢的钝化膜很容易被破坏,继而发生氯离子点蚀和应力腐蚀。

常见奥氏体不锈钢化学成分

不锈钢腐蚀的起点,一般为钝化膜产生点蚀。点蚀是不锈钢在酸性(尤其是带氯离子)的介质中常见的局部腐蚀现象,其本质是一种电化学腐蚀。钝化膜局部被破坏后形成了电解槽,破口处的金属成为阳极,钝化膜形成阴极,电子向阴极产生转移,并且进一步在氧气分子和水分子的作用下生成氢氧离子。此时,带正电的金属离子(M+)为了保持电中性,会让氯离子(Cl-)向金属物质迁移,氯离子增浓,金属离子发生水解,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和盐酸,进一步加速腐蚀。

在不锈钢的腐蚀过程中,氯化物、溴化物和次氯酸盐的存在会诱发腐蚀,而温度升高和低pH值会促进腐蚀的过程。事故中的腐蚀管道的介质常年大于℃,会导致氯离子浓缩,提升腐蚀速度,进一步诱发氯离子的应力腐蚀。

应力腐蚀破裂(SCC),是在拉应力与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引起的材料开裂,是在特定成分和组织的金属、特定环境与足够的拉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且应力腐蚀只会发生在合金中。它是由电化学腐蚀和拉应力下金属局部破坏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次事故中的管道电化学腐蚀过程即为第3点提到的氯离子腐蚀过程。

应力腐蚀产生的条件有三个:敏感金属材料、特定腐蚀介质、足够大的应力。

本次事故管道发生应力腐蚀的深层因素,依然与上述三种条件一一对应。

材料:事故管道材质不锈钢属于合金,符合条件。

介质:事故管道的工艺水含氯离子。

应力:腐蚀部位处于焊口,属于高应力部位。(应力,是物体由于外因发生形变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焊口部位因为焊接工序而发生形变,因而会积累一定的应力。)

应力腐蚀的隐患在于:一旦发生应力腐蚀,其裂纹扩展速度极快,且发生脆性断裂,表现在管道中,就像本次事故管道一样,从一个小的腐蚀点极快的发展成为整个管道断裂。相关研究将应力腐蚀特征总结为“滞后破坏”,发展阶段分为孕育期、裂纹扩展期、快速断裂期,在裂纹达到临界尺寸时,会发生快速断裂,让人猝不及防。

应力腐蚀发展速率变化

氯化物应力腐蚀(CLSCC)是/等奥氏体不锈钢最常见的失效模式,发生应力腐蚀时的应力阈值也较低,往往由冷加工应力和焊接引起的残余应力引起,而且不锈钢的阈值温度也比较低,仅为20℃,事故中的管道介质常年在℃以上,氯化物应力腐蚀的发生概率与速率都大大增加了。有研究表明,不锈钢在60℃中性溶液中发生应力腐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值为90㎎/L。

03三、安全信息流通与决策分析

美国安全理事会NSC的研究指出,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要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研究一样重要,这其中,既包括操作人员的不安全心理及行为干预,以及安全管理与安全决策。其中,安全决策是管理人员汇总各类安全信息,分析未来风险情况,并对安全管理起决定性的环节,对于安全信息的正确研判和把握是其关键,缺失部分安全信息就有可能影响最终的安全决策。

我们从第二部分的奥氏体不锈钢腐蚀机理介绍中,可以看出,腐蚀是化工设备常见的、客观的、经常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腐蚀发生的直接因素,是管道设备本身的材料、介质、制作工艺,这三个条件中的每一个,都无法避免。比如材料,不锈钢本身具有耐腐蚀、耐高温、经济等特性,是工业管道常见且适用的材料,如果不是合金,也无法做到耐腐蚀、耐高温;而介质中的氯离子,更是无法避免的,化工厂本身的物料,比如二氯乙烯、乙烯、甲烷都有可能携带氯离子杂质,水体消毒也会使用含氯离子的消毒剂,工艺水不可避免带有氯离子;焊接更是制作管道弯折处的常见工艺,如果不采用焊接,难道还要把管道直接拗弯吗?所以腐蚀是无法避免的。

归根来说,我们从事故致因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情,物的不安全因素是注定的,因为腐蚀是管道无法避免的,但是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可以变更的,在第一次泄漏产生到第二次管道断裂,中间经历了7个月时间,设备一直被默许带病运行。这其中存在的风险不可能不为人所知。

然而,大型化工装置不可随意停车,一个是装置所采用的连续工艺决定了停车必须有序进行,提前制定停车计划,否则随意停车容易引发各类事故意外;二是停车检修会影响经济效益。所以,风险爆发的突然性与停车的计划性之间,天然就存在矛盾,如何平衡矛盾就需要安全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安全决策。

在本次事故中,该公司原定于6月16号开始进行停车大检修,但是因为疫情、人员、工艺、资金等因素,多次更改检修时间,最后定于6月20号开始检修,结果就在6月18号,即检修前两天,发生了事故。我们从前后的资料可以合理推测出,虽然去年已经发现了泄漏,并进行了不合规的带压堵漏操作,但是由于停车本身就较为复杂,该腐蚀管道迟迟未得到更换。中间又有很多突发因素影响检修的时间,最终影响了安全决策。

我们将通过“5-14”安全信息的流动模型分析其中的信息流通情况,以分析在安全决策因素中,安全信息如何组织并最终影响了安全决策。“5-14”模型包括五个信息流通环节,14个一级要素,46个二级要素,具体如下:

我们根据上述模型构建分析表格:

04四、总结

通过上述表格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最主要的问题出在“安全预测”的“隐患排查和治理方案”这一环节,问题在于:第一次③号焊缝发生腐蚀后,对于腐蚀隐患没有进行有效的隐患排查,仅执行带压堵漏操作,未对氯离子浓度进行分析。结果,③号焊缝在腐蚀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快速断裂,形成突发事故。

出现我们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来看,分析本次安全决策形成的最终成因:

(一)主观原因

1.企业的安全管理缺乏灵活性,采用统一停车检修,统一拨付安全经费的方式,设备管理人员对于隐患处理缺乏绝对决策权。

2.设备安全因素在安全决策中权重较低。

3.企业在防腐蚀管理上缺乏相关的制度,对于工业管道的腐蚀管理法律法规也比较模糊。

(二)客观原因

1.化工生产的复杂性:整套乙二醇-环氧乙烷设备生产过程较为复杂,无法随意开车停车,无法随意更换管道等物料。

2.腐蚀机理的隐蔽性:虽然氯离子应力腐蚀常见的失效原因,但是从宏观指标无法准确判断应力腐蚀的发展阶段,且氯离子应力腐蚀分析需要对氯离子浓度进行检测,同样无法通过宏观指标进行判断。

3.在腐蚀泄漏上未采取有效的隐患排查方式:在安全预测环节,未进行氯离子浓度检测,未预防管道的脆性断裂风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