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了一夜的雷达回波,最终擦过营口东部缓慢向丹东、大连方向移去。辽宁省营口市气象台台长何晓东知道,预报中的连续性降水和强对流,都不会出现了。没有影响是好事,但预报失准却是他羞于面对的窘境。看着预报员脸上一夜没睡的疲惫和“没报准”的气馁,何晓东内心五味杂陈。
就在前一天,市气象台发布天气预报:6月13日夜间到14日白天,营口地区将出现中到大雨,局部地区还将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考虑到潜在灾害风险,市气象局专门给专业服务用户,尤其是港口集团等单位提前做出提醒,将预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转达给负责人。
强对流天气(资料图)
然而,天气并未完全依照“剧本”上演:13日晚上,营口仅部分地区出现阵雨;14日白天,仅有局部地区出现短时强对流天气。最终,全市仅局部地区出现中雨,大部分地区为小雨,甚至还有地区没有出现降水。
大雨没跟着预报来,会商室中的气压却低得像大雨来临前夕,每个人都垂头丧气。
“丁零零……”听到电话铃声,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浩宇一阵心虚——“怕又是一个批评预报不准的服务对象。”可是,听筒里传来的讯息却让他吃了一惊。“我是鲅鱼圈港务集团调度室负责人董峰,你们这次的服务非常好,集团领导和员工都非常满意,谢谢!”
王浩宇蒙了:这预报“跑偏”了,怎么不是责怪,反而是表扬?
原来,在董峰所在的港务集团,开展港口作业最怕短时强对流。一旦出现强对流天气而未提前防范,不仅可能导致集装箱桥吊被大风吹翻等财产损失,还会威胁作业人员的安全。
深水码头营口港(来源:互联网)
13日下午,我国一港口刚刚发生这样的事故。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该港口一码头泊位发生桥吊倒塌,导致人员受伤。消息传开,就在身为同行的鲅鱼圈港务集团敲响警钟之时,气象部门的天气提醒来了。他们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调整作业计划,以避开灾害性天气影响。在董峰和同事看来,只要有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他们就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感念于气象服务的贴心周到,他们特意打来这通电话。“对于我们来说,强对流天气有一次就必须防一次。”表达谢意之余,董峰鼓励道:“不要怕报不准,以后再有类似天气,即使可能性很小,也一定要提前告诉我们。”
挂了电话,王浩宇心里被装得满满的,有惭愧、有欣慰、有感恩,更有升腾而起的强烈的职业使命感。他立刻将这一“强心剂”传递给何晓东和预报员。大家阴郁着的心,也跟着放晴。
营口市气象台日常工作中(陈曦摄)
在释然的同时,大家更深刻地领会到,准确预报是预报员的使命,但预报员不应仅以成败论英雄。“尽心尽力做的每一份预报,都有价值。对于特定人群来说,预报更像是一把‘保护伞’,或许结论不是百分百准确,但对他们来说,却也有存在的意义。”何晓东思有所悟。
短评
一份不尽准确、让预报员懊恼不已的天气预报,缘何得到用户的肯定与鼓励?“乌龙”也好,“反转”也罢,其折射出的天气预报服务的意义,值得思考。
与天气预报准确率较劲儿,是预报员的日常。他们的喜悦、沮丧、忐忑、释然,都与之紧紧捆绑。因为,精准预报不仅意味着对专业水准的自我考量,更寄托着支撑防灾减灾的责任担当。
然而,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这是社会各界已普遍认可的客观事实。面对存在不确定性的天气预报和未知的风险,是心存侥幸、不以为意,还是宁信其有、提前防范?
营口市气象台日常天气会商中(陈曦摄)
显然,鲅鱼圈港务集团作业人员选择了后者。细究起来,不难理解:对于极易受天气影响、却真的“伤不起”的高敏感行业来说,安全生产容不得一点闪失,多一分提前防备,便少一分临灾之际的被动。
类似于此的高敏感服务对象,还有很多。把灾害风险的不利影响考虑得再周全、再细致都不为过——从地质条件脆弱敏感的重点山区,到防范能力薄弱的农村地区,再到安全隐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超大城市,莫不如是。事实上,这份“跑偏”预报之所以没以“被吐槽”而收场,何尝不源于它蕴含的体贴与用心?
山区、乡村往往是气象灾害的高发区(来源:互联网)
需警惕的是,“贴心服务”和“周全考虑”,绝不意味着气象预报的科学性、严谨性可以放松分毫。在苦练内功力求精准预报、贴心服务追求社会期待的路上,不论是指责与不解、还是信任与体谅,都应转化为提高预报水平的前行动力。
相信,带着对科学与自然的敬畏,怀揣“以人民为中心”的担当,越来越精准、贴心的天气预报服务终能在用户认可中收获回响。如此,那些盯着雷达回波熬过的深夜、拿不准天气形势时经历过的纠结、预报发出后有过的不安,便都有了价值。
科普
为什么公众总是觉得天气预报不准?
回答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民群众对天气预报日益高涨的需求与天气预报精细化之间的矛盾。
尽管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需求和期待越来越高,但即使最资深的预报员心里也清楚,天气预报是不可能做到%准确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斥着“蝴蝶效应”的“混沌”天气系统,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中,稍微一点点扰动,就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变化,误差难以完全避免。
年8月25日的天气分析图,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来源:中央气象台)
在当今,预报员是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得出预报结论。不过,哪怕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值预报产品,都有各种缺陷和不足。
其实,公众觉得预报不准,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公众的理解和气象部门的标准不同,公众以生活经验衡量天气预报,而气象工作者则以科学和专业标准为准绳,一旦沟通不当,便容易引起预报“不准”的误会。
CCTV-13日常天气预报节目(来源:互联网)
另一方面,公众对“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准的标准在水涨船高。观众在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吗’,现在即便把时间、区域和量级具体到‘下班前后海淀区将有今年以来最大降雨’,也没有人说你准,因为大家会接着问,那什么时候停呢,哪里下得最大呢?”
数据显示,从年到年,我国的24小时短时预报、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都在不断提高。所以,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和气象工作者的努力,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未来会越来越高。
推荐阅读
国际气象情报站
天气模式太神奇了,居然可以预测火山灰扩散轨迹?
世界杯谁能夺冠与气候有关?
听听国脚名嘴怎么说(内附完整赛程安排)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作者:张宏伟、白杨、贾静淅、赵晓妮
图片:网络
编辑:卞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