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丹东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启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描绘了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美好蓝图。”振兴区委书记栾春新表示,振兴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切实把城区各项工作任务与市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坚持把“六个方面重点工作要求”作为破题之举和长期任务,努力在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进程中展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在推进开放型城市建设中走前头、做表率。
坚持“项目为王、投资至上”,持续落实重大项目“红绿灯”管理等五大机制,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立足“十四五”规划,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两新一重”等支持方向,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在招引大而强的企业、好而优的项目、新而特的产业、高而精的技术上取得新突破。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深入落实“四大行动”,强力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加快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环节服务。要持续巩固拓展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依托丹东港辐射带动,借助全市开放平台,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主动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互市贸易创新发展,依托口岸和丹东港区位优势,加强东北东部及东北亚各区域合作,壮大经济腹地,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汤池开发区晋升省级开发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精密制造、电子信息、康养医疗服务3大主导产业,推动园区落地项目数量质量实现新突破,加速形成“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空间布局优化、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加速集聚”的园区发展新局面。
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求突破、提质效。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数字振兴建设,以产业优化增强经济发展增长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抓好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大重点,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为传统优势产业赋能,积极引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实施“服务业兴区”战略,逐步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中高端延伸,围绕“一轴五业五圈”发展布局,持续壮大中央商贸商务集聚区建设,推动街区经济、电商网红经济等5种经济业态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性特色商圈、特色商业街集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都市田园、精品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在推进幸福宜居城市建设中提品质、增福祉。
坚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着力提高城乡建设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新老城区连接带建设,促进老城区功能优化,积极打造活力城区、建设宜居城区、塑造人文城区、探索智慧城区。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充分运用数字化城管平台整治城市乱象,持续改善中心城区形象。践行“两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攻坚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建设,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全力打造美丽示范村和宜居示范村。同时,全方位加强民生保障,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养老产业发展新模式,兜牢民生底线。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逐步实现区、镇、村医共体一体化管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抓好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深化拓展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探索构建“五治融合”体系,打造市域治理“根系工程”,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