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hl/年底,丹东市英华山顶上运行了22年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闭馆,开始改扩建。预计年完成的改扩建工程牵动着无数辽沈百姓的心,近日辽沈晚报记者赶赴丹东采访了负责改扩建工程的工作人员,为您描绘出改扩建后纪念馆的模样。
目前,确定的设计方案中新陈列馆面积为2.38万平方米,为原陈列馆的近5倍。该方案保留了原馆的三座建筑又与之和谐包容,与生态景观、城市空间、周边环境、历史文脉融为一体。
“一座纪念馆的灵*是文物,是展品。”去年9月3日,抗美援朝纪念馆发出文物史料征集启事,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目前已征集到千余件文物史料。纪念馆改扩建正在紧张进行中,改扩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管理、项目监理、造价等已进驻,工作人员在临时开辟的简陋办公场地忙碌。
扩大近5倍改扩建筑成“新老包容”
纪念馆改扩建的具体方案是:扩建陈列馆;纪念塔和底部裙房不动,但要进行加固防水等施工;全景画馆保留并与新建的陈列馆相连;国防教育园的兵器展区位置不变。10月28日,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姜继晓站在施工围挡外的台阶上,描绘了改造后纪念馆的样子,“因为位于英华山山顶,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陈列馆面积,接近原来的5个大,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建筑。”
受施工影响,纪念馆原先陈列的展品和文物等,已移入比邻的丹东市博物馆保存。在为期2年的施工期间,纪念馆的展出、教育等功能依然会发挥。
“去年年底闭馆,开始立项前的准备工作,时间十分紧张--改扩建工作千头万绪,我们所有工作人员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姜继晓说。
改扩建之前,抗美援朝纪念馆占地面积平方米,由纪念塔、陈列馆、全景画馆及国防教育园四部分组成。其中担负展品陈列重任的陈列馆面积只有平方米。该馆现有馆藏抗美援朝文物多件,由于面积小,只能展出余幅历史图片、余件文物,大多数文物和图片没有“安身之处”。
抗美援朝纪念馆自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超过万人次。改扩建办工作人员说,“对纪念馆进行改扩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发掘和利用抗美援朝宝贵的精神资源和财富,意义尤为重大。”
已使用22年新馆以“基石”创意构思
年开馆以来,抗美援朝纪念馆已经使用了22年。改扩建之所以迫切,因为老馆存在着诸多的隐患,接待能力也不足。“比方说,一个好的博物馆、纪念馆,应该让参观者一条路线看完,起码不能有交叉客流,否则容易拥挤产生踩踏等。”姜继晓说。
近年来,抗美援朝纪念馆接待的游客人数也是激增:以为年前11个月为例,游客数量达到万人,是设计年接待量的8倍,大大超过了承载极限。
目前,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工程项目总体规划暨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案征集工作已经完成,其中新陈列馆面积为2.38万平方米,为原陈列馆的近5倍。
改扩建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以“基石”作为创意构思来源,塑造抗馆稳如磐石的建筑性格,象征 的胜利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和平稳步发展的有力“基石”。设计兼顾与三座保留建筑--圆形画馆、纪念塔、指挥所旧址的关系,突出纪念塔的竖向标志性,兼顾保留建筑体量、生态景观环境、城市空间等众多因素。整体形象方正平直、庄重大气,与山体浑然一体、与周边环境、历史文脉和谐。
改扩建办工作人员表示,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全国、全*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社会影响大,改扩建的规划设计力求表现与山体自然的和谐、与保留建筑的和谐、与城市景观的和谐,使之成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改扩建工期约为2年,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预计年接纳游客。
件文物将在新馆纳客时闪亮登场
一座纪念馆的灵*是文物,是展品。抗美援朝纪念馆一直在努力征集文物和史料,眼下改扩建正在进行,将来新落成的纪念馆需要更多的展品。
去年9月,改扩建办文物征集组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抗美援朝文物史料征集启事》,已征集到千余件文物和史料。在征集员们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和史料的同时,保管科工作人员目前也从馆藏文物中筛选出多件,为新馆陈列做准备。“根据文物材质进行除尘、除虫、除锈等日常维护和保养,等待改扩建完成后‘闪亮登场’”。保管科科长齐红说。
对于新馆的文物征集,纪念馆工作人员和丹东市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但单靠纪念馆和丹东一地的力量难以支持。“人力、渠道、资金、外省乃至外国等多方面都需要开通长期有效的征集,希望社会各界积极为文物史料征集提供信息、线索和渠道,为改扩建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丹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杨光说。
感人故事江苏老人捐赠“委任令”
文物征集组工作人员介绍,远在江苏的 老战士张才贵看到征集启事后,通过儿子邮寄捐赠他收藏的“中国人民 第五十*委任令”等文物。之后又联络另一位 老人,将手中留存的 慰问品邮寄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今年7月,78岁的赵玉斌老人将55封信函原件无偿捐给了抗美援朝纪念馆。这些信件,来自22位 战士。年10月,10岁出头的赵玉斌家住九江街73号二层小楼。和当时的许多普通百姓家一样,赵玉斌家成为战士们出发前的驻扎地。他们出国作战后,赵玉斌家就成了信件“中转站”。部队通信员回总部办事时,会将战士们的寄回家的信件和物品交到赵玉斌家人手中,代为转寄。
赵玉斌家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73号驿站”。种种原因,一些信件没能寄出。赵玉斌把它们保存了60多年,自己也从一个10岁出头的孩子变成了年近八旬的老人,他还将这些信件编印成了《 信札》。信件原件的格式有横式的,也有竖式的,毛笔、钢笔、圆珠笔的字迹都有。如今丹东市九江街的“73号驿站”原址已不复存在,但看到这些留存下来的信件,仿佛又被拉回到了65年前的那个烽火岁月。
不辞辛苦工作人员出差还带打印机
由于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特殊性,协调组工作人员常带着成箱的资料跑北京、沈阳等地,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尽管准备充分,有时也会出现需要临时打印、按上级要求补充材料等情况。改扩建办综合协调组的姜继晓和刘大伟于是带上了一台小型打印机,可以随时将材料打印出来,这下效率大大提高了。
在丹东市博物馆一楼的一角,是改扩建项目监理办公区。推门走进去,尽管10月底的丹东并不太冷,但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都穿着大衣。“条件简陋,这里阴冷一点我们能克服,会把监理工作完成好!”监理负责人张大吉说。
监理办公区堆着成箱的打包好的图纸。“一个箱子是一套图纸,向相关部门和上级汇报时用。”项目监理工作人员翻开案子上散放的图纸,“改造设计方案,需要事无巨细地严谨,要建百年工程一点马虎都不行。”
为了协调改扩建各部门信息沟通,参与改扩建的工作人员们还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