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要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让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中国工业的创新蝶变带来无限可能。
青藏高原架起5G基站
每天迎来千场直播
四月,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河谷北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桃花盛开。格绒卓玛驱车公里来到林芝,她准备通过直播的方式带粉丝们一起领略这里四月的美景。
而此时,在桃花村,5G移动式车载基站正在抓紧搭建中。
赏花时节,在青藏高原这个方圆不过一公里的嘎拉村里,每天都有上千场直播在进行。5G车载基站能保障每一帧画面都传输流畅。
今天的中国,有着96.1万个5G基站、万个4G基站。在神州大地上,每分钟就会产生8.2亿元的移动支付,15.8万件快递被收发。
每一天,中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就多达亿元。互联网正以最快的速度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工程机械迎来智能制造时代
45分钟下线一台泵车
湖南长沙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这里有全球最长的臂架泵车,每小时可以喷出立方米的混凝土。
阀块是泵车的“心脏”,而阀块上的孔为泵车提供动力。镗工大师雷东风之前用镗床给阀块镗孔,每一个孔都要绝对精准,误差允许范围仅在正负0.1毫米之间。
凭借高超的镗孔技术,20年前,雷东风就已经是全厂工资最高的工人。然而,今天,雷东风发现,新建成的18号厂房让他的自信受到了挑战。
一名工人站在电脑前,他是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指挥官,他启动了18号厂房里的聪明大脑——ME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这是18号厂房智能制造的核心。
下达指令后,厂房里的自动导引运输车就会行动起来,它们立即前往立体仓库取货,再把零配件运送到相应的工位。
不同形状的钢板被运进厂房,激光定位扫描钢板形状、大小,通过强大的数据库图册比对,可以迅速运算出钢板在厂房里的运行轨迹,清楚地知道几点几分把哪块钢板送到哪一个工位、哪一个车床,进行自动加工打磨。
18号厂房里,上百台机器人协同作战,多名工人已经实现了由机器的操作者向机器看护者和研究者的转型。年,这里1个月只能生产几台泵车,而现在的18号厂房,每45分钟就下线一台泵车。
信息化来了
千里维修只需2分钟
宁夏盐池正在建设一个有87台风机的风场,毛乌素沙漠的腹地风力强劲。这里的风速瞬间就能达到七级,安装工程师李占虎要赶在稍纵即逝的窗口期,加紧安装。
这是专门为风机吊装研制的吨起重机,长26.6米,自重吨,臂架可升至米的高空。
就在李占虎要将吨的风机机舱吊至米的高空进行拼接组装时,起重机报警了。安装地点的水平线比预计的高出了一米,机舱无法在高空中与塔筒顺利连接。
而此时,远在1公里外的徐州,大屏幕里实时显示着68万台工程机械设备的运转状态。5G网络已经将这台起重机的现场运行数据回传到徐州。
工程师李戈根据现场最新数据,迅速计算出当前臂架承受的复合承载,将起重臂的延伸承参数从原来的80.8米修改为81.8米。
不到2分钟的时间,宁夏这台吨轮式起重机的臂架延伸高度数据就更新完毕。趁着风和日丽,李占虎又重新开始了吊装,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正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江苏徐州是吨起重机诞生的地方,每天会有台起重机从这里下线。在曾经的八路*鲁南第八兵工厂,诞生了中国第一台汽车起重机。很难想象,21世纪之前中国在全地面起重机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工程师李戈一家三代人都在徐工,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起重机的发展。他的父亲李宗久曾参与了中国第一台机械5吨起重机的研制。他珍藏的十几本泛*的笔记,密密麻麻写满了三十年前调试5吨起重机的各种解决方案。
从5吨到吨,再到如今的吨,中国工程机械装备的质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年,全球工程机械十强排行榜中,中国有三家企业上榜。
五轴数控机床终于国产
灵感来自磁悬浮列车
在山东济南,提到“济二红”,大家都知道,这说的就是济南第二机床厂,红色的砖墙沉淀着这家工厂悠久的历史。就在这间厂房里,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大型龙门刨床。
然而,当世界的机床进入数控时代,中国人的追赶脚步异常艰辛。一台五轴数控机床零件有近三万个,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切割金属用的双摆角数控万能铣头。二十年前,这样的数控万能铣头只能从国外进口。
2年,济南二机床开始自主研发双摆角数控万能铣头。但他们发现,铣头做出来容易,突破转速却很难。转速一快,主轴因为摩擦,温度也随之升高,转速怎么也突破不了0转。
直到有一天,包鹏超听朋友说起乘坐磁悬浮列车的经历,悬而不离的列车给了他们灵感。他们引入了压缩气体,让密封圈与主轴之间形成“气体保护膜”,减少摩擦,转速轻松突破了0转。
与其说是幸运的眷顾,不如说是厚积薄发的回馈。配备国产五轴头的机床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之中。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推动中国工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
时速公里
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试跑成功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而与高铁相媲美,一种更快速、更经济的交通工具,正在成为全球新的竞争高地,这就是高速磁悬浮列车。年6月21日,我国首列时速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试跑成功。
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的秘密,就在这个米长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安装电磁铁模块,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力量,让列车与轨道保持10毫米的间隙,悬浮在轨道上贴地飞行,这是不同于高铁技术的全新路径,完全由中国工程师设计。
特制的异形玻璃,厚度为21毫米。安装要求非常细致,一旦出现偏差,增加的风阻将消耗列车的动力,这对运行时速公里的磁悬浮列车来说,影响将是巨大的。
这辆工程样车,历经5年,数次更改,终于确定了今天的方案。新型磁悬浮技术的重大创新日渐成熟,今天的中国已经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的先进制造集群。抓住全球产业转型的机遇,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也在发生新一轮的变革。
人形机器人能跑能跳
手指灵活宛若人类
人形机器人是工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目前全球能研制大型双足仿人的智能机器人公司为数并不多。Walker人形机器人,是优必选创始人周剑和他的团队研发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要想让机器人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就要给它安装智能驱动关节。
39个自由度对应的是39个伺服驱动器,它们就是机器人的关节,重量占到了机器人体重的30%。为了让Walker走得又快又稳,需要给机器人减重,首先就要减轻伺服驱动器的重量。
第三代Walker身高1米4,体重减到了70公斤。它的行走速度最快已经可以达到每小时2.5公里,接近人类行走的速度。
Walker拿起桌上的饮料,动作看似简单,却考验了一个机器人的手眼协调能力。七个自由度的机械臂,已经是对人类手臂的真实还原。而让周剑自豪的是,机器人上的每一个伺服驱动器都是他们自己研制的。
不到十年,Walker机器人不断升级,而且还刚刚推出了能跑起来的新一代机器人。而这也得益于深圳以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
在开放、创新、融合的产业生态中,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制造基础,中国正在推动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变。
来源:央视财经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