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施压安信农保“以险养险”
“这是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单次灾害赔付金额最高的一次,目前估损金额已达到2亿元。”谈及刚刚过去的“海葵”台风给公司造成的影响,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信农保”)一位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如是表示。据保监会统计,截止到8月13日,此次“海葵”台风对上海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沪浙苏皖甬等受灾地区农业保险估损金额约4.6亿元,其中上海占估损总额的43%。截止到8月13日,主要负责上海农业保险的安信农保农业保险接报案1169件,报损金额2亿多元,已知估损金额接近2亿元。其中金山、奉贤、南汇、青浦和闵行等地受灾严重,受灾品种主要集中在大棚设施、蔬菜、水果等险种。据悉,在启动预付赔款机制的第一天就已经发放了2000万元赔付款。“海葵”台风令安信农保的“以险养险”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以险养险”难以止损安信农保一直奉行“以险养险”的策略,即以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工程保险、车险等商业险种的利润来弥补农业险的亏损。自2004年成立以来,安信农保除第一年因两场台风亏损7000万元以外,已经连续六年实现盈利,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股东分红。“安信农保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商业险和投资,不仅弥补了农业险业务的亏损,而且有盈余,商业险确实起到了止损作用。”安信农保副总裁周伟国曾如是告诉本报。但此次“海葵”台风令安信农保的“以险养险”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上述安信农保相关负责人预计,今年的商业险利润可能不能弥补台风带来的损失。据了解,2012年上半年安信农保总保费收入为4亿元,若扣除正常赔付支出、扣除目前农业险估损2亿元、扣除经营性支出等各项,预计“到年底肯定亏损”“在没有自然灾害的年份,商业险确实能够打平农业险的亏损,甚至微利。但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时候,‘以险养险’无法起到补亏的作用,这是农业险公司面临的难题之一。”上述安信农保相关负责人说。巨灾险分散机制亟待建立对安信农保等农业险公司而言,除了“以险养险”,目前尚没有其他方式可分散大灾风险,只能“看天吃饭”“农业保险风险不可控,一旦出现巨灾,哪家公司也承担不了。”一家农业保险公司董事长坦言,“目前有两种运作方式分散风险,一是建立巨灾机制,二是通过再保险分保。美国面对农业巨灾风险,采取了财*、税收、再保险和紧急贷款,特别是农业巨灾证券化等手段来进行分散和转移。但在国内,巨灾风险防范机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目前主要通过财*补贴、农险公司、社会捐助等方式救灾,在巨大的灾害面前,作用微乎其微。2009年,我国十多个省份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但只有安徽省明确将旱灾列为*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责任,而其产生的旱灾赔付款也只有区区2.4万元,巨灾赔付明显不足。今年5月,国务院法制办出台《农业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及“国家建立财*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地方财*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对于大灾分散机制,《条例》仍显得过于空洞,缺乏详细的规定。“首先大灾的标准就不确定。”业内人士质疑,“‘海葵’台风是上海7年来遭遇最大的一次,但算不算大灾、能不能启动大灾风险机制?如何成立大灾基金?这些还处在模糊阶段,*策、立法在这方面都是空白。安信农保也尝试了再保险分保,除多年开展的国际再保合作以外,去年11月,安信农保与中再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再保险安排、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业内人士透露,双方正在共同探讨这一路径,但还缺乏实质性的突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对风险运行的判别、建立各种灾害损失模型、数据积累等,双方正在共同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