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雷神山休舱时刻涂鸦墙见证三千医护两千患
TUhjnbcbe - 2023/7/22 21:30:00

在武汉市西南方向的江夏区,距离市区约20公里处是一大片白色的单层厢式板房。那里是1月26日开建、2月8日医院,医院规划面积7.99万平方米,设计容纳床位张。

4月15日上午,送走了最后4医院迎来了“关门时刻”。空地前竖着“医院休舱仪式”的牌子,不少医护人员在牌前合影留念。依然留医院医护们站在办公区域前的空地上,手里拿着印着“医院”字样的红旗。

4月15医院休舱仪式上,一名医护人员亲吻医疗队的旗帜。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医院人去楼空,但两段约米长的医护人员通道内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涂鸦。那是各地医护人员前来支援时留下的痕迹。众多画面中,出现最多的是一位又一位穿戴着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的医护人员——就像他们会在防护服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一样,许多画中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也写着各自的名字。

涂鸦墙上,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写着各自的名字。新京报记者李桂摄

现在,涂鸦墙附近静悄悄的,甚至能听到电井房内机器运行的声音。这满墙涂鸦,见证着这里从投入使用到“关门大吉”的67天。

一边建设,一边收治

26岁的刘玉是大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护士,也是最初在通道墙壁上画画的人。2月8日,医院正式收治病人的当天,她作为辽宁省第5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来到武汉,进驻雷神山。

接近8万平方米的医院共有32个病区,除两个重症病区设置在靠近马路的大门边外,其他病区像是一个个排列整齐的白色方块。方块中间的空隙是医护通道,未进入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洁净物资等都要从此经过,涂鸦墙也在这里;通道两边是布满了通往隔离病区的铝合金大门,患者在隔离病区接受治疗。

4月14日下午,最后4名患者转院后,连接医护通道和隔离病区的铝合金大门上了锁,门上贴着封条。

医院航拍图。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一名医护人员为病区贴上了封条。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虽然最初的设计床位数是张,但如果一张床一张床地数,你会发现雷神山只有张床。”医院医务管理部主任李锟说,按照院内感染防控设计的要求,一些病房被改变了功能用途,比如有的房间是医护人员专门用来穿防护服的,有的用来脱防护服,还有的是处于两者之间过渡的缓冲房。

2月8日刘玉刚来时,雷神山已经正式收治病人却尚未完全建成。工人在建好的病区与在建病区间竖起一道约一人高的蓝色隔挡:隔挡内,刚刚入驻的医疗队员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加班加点为患者治病;隔挡外,数名建筑工人也穿上了防护服,加班加点修建新的病区。

即便是建好的病区,宽敞的白色板房仍然有待完善。刘玉记得2月14日下了很大的雨,不一会儿,雨水就从屋顶渗进了内部,医护人员通道内像是一条河。隔了一段时间,屋顶被安上了绿色的顶棚,“以后再也没有漏过雨。”

在李锟看来,最初的医院处于“边建设、边收治”的状态,整个过程非常艰难。虽然建设没完成,但是病人的数量却一直都在增长,急需入院治疗。但用隔挡隔开病区之后,医护人员和建筑工人的工作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影响,医院的收治压力。

“海蛎子”与“热干面”

第一天到医院上班时,是一辆特殊的公交车把刘玉和同事们从酒店送过去的,路程大约40分钟。医院门口时,司机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说“感谢你们来武汉救我们,你们一定要平安回去”。话没说完,司机人就哭了,大家也流下眼泪。

刘玉至今记得那天的疲惫。她早上8点入院工作,为患者登记身份信息、测体温、打点滴、安排床位、带他们熟悉病区,一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半个多小时。当她再次躺到床上休息时已是第二天凌晨5点,马不停蹄地工作了21个小时。

医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医院副院长袁玉峰记得这些数字:医院启动以来,像刘玉一样的援鄂医护人员前前后后来过多人。他们来自全国家医院,组成了16支省级医疗队,根据各医疗队人数多少、医护人员所属科室的差异,不同的医疗队会被分配到不同病区。

“我们的病舱床位数量都在36张到48张之间。人数多的医疗队,可能就去接管大病舱;人数少的医疗队就接管小病舱,也有可能几个医疗队并在一起工作。”李锟说。

刘玉所在的病区有48张床位,患者大多是轻症,62名医护人员全部来自辽宁医疗队。但辽宁医疗队的人员来自不同地区、医院,彼此之间并不熟悉。

磨合是一点一点进行的,最基本的工作是如何为医护人员排班。所有人都知道,一天四班,最难熬的是凌晨2点到早上8点的一班。怎么分组、谁上哪一班,都需要协调。

来了半个多月,超强度的工作、超强度的心理压力,让刘玉有些崩溃。想到以前在学校办黑板报时,同学们会写下很多鼓励的话,刘玉也想试一试。2月25日,她拿起了那支在防护服外写名字的马克笔,在医护通道空空荡荡的白墙上,她画起了涂鸦。

刘玉和她的涂鸦画。受访者供图

那是一幅拟人化的热干面和海蛎子,前者是武汉特产,后者是大连特产。戴着口罩的“热干面”坐在病床上,“全副武装”的“海蛎子”站在床边,手里拿着一张写有“热干面加油”的纸。

在两者间的空白处,刘玉写下了一句话:大连海蛎子来了。

“最开始我就在自己病区门口画,大家上下班都会经过,看到都挺开心的。”刘玉说,不少人把这里当做了景点,前来拍照。

从刘玉开始,在医护通道上涂鸦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海蛎子这样的地方土特产,各医疗队所在地区的地标性建筑等,纷纷出现在了这面米长的白墙上,武汉的户部巷、丹东的鸭绿江大桥、辽阳的白塔、锦州的古塔……锦州古塔边,有人画上了“锦州二院”的标志,写着“热干面挺住,烧烤来了!”

山西援鄂医疗队的涂鸦画。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更多的涂鸦,是穿戴着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的医护人员,画中的防护服上写着各人的名字。还有一幅钟南山的简笔画肖像,旁边写着: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是钟南山说过的话。

涂鸦墙上的钟南山简笔画肖像。新京报记者李桂摄

身为涂鸦墙的“创始人”,刘玉很“贪心”,她在墙上画了好大一幅大连市“旅行计划”。星海广场、老虎滩海洋公园、大连火车站等5处地标性建筑全部在线,画面末尾有一个弯曲的箭头,指向了她就职的大连医院。医院的历史沿革、建筑变化也被她画了出来,甚至还有一份“院区分布”地图。

“谢谢白衣天使”

为了鼓励患者、帮他们放松心情,从3月起,刘玉和医护人员开始在患者病房外的通道内作画。有时,她会把画笔交给患者,请他们画下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位阿姨和刘玉一起画了海鸥,更多的人选择在“心愿墙”上写字:“谢谢大连白衣天使”、“早日康复”、“大连武汉一家亲”……

有时候,患者到病房外面散步,看到了墙上的东西,都会笑着凑到跟前仔细瞧一瞧。

患者在心愿墙上留言。受访者供图

医院院长、医院院长王行环说,自2月8日医院启用以来,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人,其中余人康复出院。

与武汉市医院相比,医院没有门诊,医院确诊的病人。医院、医院、社区甚至养老院都会往这里送人。

“所以我们的患者构成就非常复杂,既有90多岁的老太太,也有2岁多的小孩子,甚至还有部分残障人士。”李锟记得,2月底时院内患者最多,共有多人。

刘玉负责的病区内,有一名从武汉大学医院转来的女性患者,75岁,刘玉叫她阿姨。与大多数病人希望得到医护人员

1
查看完整版本: 雷神山休舱时刻涂鸦墙见证三千医护两千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