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年5月,这是需要想象力的时间。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经济、外交摩擦仍在制造恐慌与不安,洪涝灾害又在不少地区肆虐,世界在危机中蹒跚前行。
强链、固本、思变、破圈,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大关键词,长三角强势突围,合力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抗洪救灾“三大硬仗”,携手交出“化危为机”新答卷,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重要贡献,为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17.6%、19.2%、19.5%、18.7%,这是沪苏浙皖一季度的经济增速数字。作为全国重要的发展引擎,一季度长三角不但引擎持续轰鸣,还争相在深化合作、转型升级中贡献各自的长板,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做得更实更深。
35.8万平方公里,2.35亿人口,囊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这个中国最庞大的城市群,这片被寄予厚望的核心区,正在并将持续以“大写意”与“工笔画”兼容并蓄的方式,书写不朽的时代新篇。
嘱托
总书记亲自摁下“快进键”
探路
示范区率先精耕“试验田”
初夏,地处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交界的元荡湖,一碧如洗。难以想象,曾经的湖面上,还设有一道水界拦网,这是两岸泾渭分明的象征。而今,两地不仅拆了网,还合建“元荡桥”,让这对曾经“遥远”的近邻,分分钟就能“牵手”。
没有国家层面的协调,跨省域水面上共建一座桥,困难超乎想象,其间有数道看不见的藩篱被一一打破。
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这片由青浦、吴江、嘉善组成的平方公里土地,成为探索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
一年多来,这块“试验田”瞄准“不破行*隶属、打破行*边界”,展现出超越局部利益和传统思维的想象力,取得32项开创性制度创新成果。而示范区,也从省际毗邻薄弱区域,变成发展要素的“集聚地”、民生福利的“共享区”。
短短一年多,何以取得如此突破?
“示范区建设,就像在‘无人区’里‘闯新路’,这里没有低垂的果实。”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报出的一串数字即是明证:年,在执委会办公楼里开了场会,基本上一天就有4个对接会或工作讨论会。盖章最多的一个文件,两省一市共盖了13个章……
大胆地试,勇敢地闯,有努力更要有智慧。在示范区建设中,执委会更像一个攻坚部队,和诸多*府部门一起,努力消除*策壁垒,让市场为发展赋能。去年8月成立的开发者联盟,如今已聚集三峡集团、阿里巴巴、华为等25家行业巨头。
由于行*壁垒、同质竞争、经济差距等原因,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并不容易。
“区域合作,重在把握好‘自留地’和‘责任田’的关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在方法上,注意‘求大同’和‘存小异’,大家在部分问题上也有分歧,但大家把达成一致的问题先解决,分歧之处先搁置研究再不断推进,以此实现从0到1的跨越。”
红利
一体化释放澎湃“原动力”
G60,也是一条科创走廊的名字,9个成员在地图上恰是一个“人”字形,一“撇”一“捺”的小小扇形间,全国超五分之一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落户于此。
从车来车往的高速路,变身流金淌银的新引擎,G60的突围并非偶然。九城联动,资源共享,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手拉手”……用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吴福象的话说,“这里是长三角最具想象力的地方”。
将时间拨回几年前,可能谁也想不到,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长三角势力”强势崛起;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走向国际一流;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的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浙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将成为又一“国之重器”;合肥打造总投资超千亿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长三角的想象力不止于此。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下游;水质达标,下游补偿上游——被形象称为“水质对*”的国内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去年底在新安江流域完成第三轮试点。
如今,新安江已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而“新安江模式”也在长三角走得更远。近年来,溧阳与郎溪、广德达成生态补偿机制,天目湖上游的郎溪、广德对来水区实施严格的保护*策,溧阳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现在,天目湖的水质已经转好,整体达到Ⅱ类水质,部分区域可达Ⅰ类水质。”溧阳市天目湖镇*工委副书记杨育美说。
两年前,长三角人对于今天的生活还缺乏想象力。当时,他们在异地看病拿药还要考虑“报销难”,办张外地营业执照还得来回跑。
“过去那些备案手续都不需要了,医院刷医保卡,就和在吴江看病一样方便。”在嘉善上班的吴江人钱洁再也不用为看病报销犯愁了。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三地超过万参保人员在异地看门急诊实现免备案。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曾经壁垒森严的交界地正在被全方位打通,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重建,三省一市越发“同频共振”,一体化红利正惠及更多的人。
担当
高质量打造强劲“增长极”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长三角不仅要为全国发展提供示范,也要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考,长三角三省一市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不能被改革推着走,要推着改革往前走。具体落实中,“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切实扛起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
上海要做怎样的“引领者”?在年*府工作报告中,上海这样回答: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大虹桥”正是在此理念下,迅速崛起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虹桥交通枢纽热力十足,单日客流量突破万人次。与大交通并肩的,是虹桥的大会展、大商务。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虹桥办下来,累计意向成交额超亿美元。围绕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虹桥已吸引7万多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其中具有总部功能的企业逾家。
“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高质量”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扛起高质量发展重任,江苏正在放大制造业优势。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着眼“空间相对集聚+功能深度耦合”,致力“*府引导+企业主体”,江苏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产业科技创新,打造“世界工厂”2.0版,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作为企业,我们享受着长三角一体化释放出的人才、科研、金融等资源。”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介绍,杉杉股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公司以长三角为“根据地”,正在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顶端迈进。
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如何补齐短板、贡献长板?科技创新尤为关键。在合肥,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聚发展区。兄弟省市同步给力,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个,实际到位资金.5亿元,同比增长16.8%。
智慧
心连心答好三道“加试题”
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来来往往”成为难题,人口流动频次高、经济联系密切的长三角首当其冲。
当年2月初,一个诞生于浙江的
此后,长三角积极落实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就业招工协调合作等五项合作机制,为长三角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处南京江北新区的中车浦镇车辆厂在一河之隔的安徽来安县拥有家配套企业,疫情发生后,产业链“骤断”。通过长三角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机制,两地共同成立复工复产协调小组,梳理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所有企业,通过人员流动互认、运输车辆共保、应急物资互帮,确保与中车浦镇配套的企业迅速复工复产,产业链重现生机。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复工复产过程中凸显一体化发展优势的最佳展示。科创走廊联席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牵头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口气”推出22款专项贷款产品和相关优惠*策,并通过绿色通道放款超万元。
疫情之下促复工,江苏有胆更有谋。在省内各地纷纷出台惠企业促发展*策的基础上,去年2月12日,江苏省*府发布“苏*50条”“惠企22条”两大重磅*策,这是国内最早出台的疫情之下促发展的省级“综合*策包”。奋力拼搏下,江苏交出亮眼“成绩单”,去年GDP增长3.7%,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在抗洪救灾上,长三角人同样守望相助。
年7月20日8时31分,根据国家防总指令,王家坝闸13孔闸门缓缓打开,白浪喷薄而出,安徽蒙洼蓄洪区敞开怀抱,接纳滔滔洪水。“咱不蓄洪,上下游的大城市、大工厂怎么办?”蒙洼种养大户任超损失高达余万元,但这个汉子没有一句怨言。
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保大家。在洪水中闪耀的王家坝精神,正是安徽人民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充分体现。
因为不惧风浪,所以乘风破浪。若干年后,回望这一年,长三角人合力答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抗洪救灾三道“加试题”的胆识与智慧,一定会被铭记。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韩震霞
审核:王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