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金角财经,作者
林石,编辑
角爷
不知不觉中,风向开始变化。
6月日起,合肥正式暂停常态化区域免费核酸检测。
这是自今年4月各地陆续开展常态化核酸以来,第一个宣布喊停的省会城市。
之后,多个省会城市及千万人口城市“调整”常态化核酸检测:
6月5日,杭州宣布将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从7小时延长至7天;
6月6日,济南宣布将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由“7天两检”调整为“7天一检”;
6月7日,青岛宣布将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调整为每周一次,其中周二对男性市民采样检测,周五对女性市民采样检测;
6月7日,哈尔滨宣布将普通人群的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由“5天一检”调整为“7天一检”;
......
这距离“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要求,过去还不到两个月。
变化来得很快,核酸常态化检测降温似乎也成为趋势,不过定局未来之前,河南的“红码”、丹东的“黄码”也依然惹人注目。
01风向变了
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降温早有端倪。
今年5月以来,要在大城市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成为了国家卫健委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认可的疫情防控措施。
不过,眼见不少中小城市亦有“跟风”趋势,国家卫健委很快就对大城市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
同时强调“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根据当地的疫情防控需求来决定,不能‘一刀切’。”
到了6月9日,卫健委仍然强调:在“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中,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有利于更早发现潜在风险、更快实施防控措施。
但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