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2/10 17:04:00
01:40曾经,位于南岸区的长生桥垃圾填埋场,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这里臭气熏天,蚊虫乱飞,深受周围居民诟病。然而,4月27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这里,不仅看不到一点垃圾,还闻不到一丝臭味,映入眼帘的只有绿草摇曳的山丘和草丛间的朵朵黄花。春风拂过,令人心旷神怡。▲年4月26日,南岸区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护项目一期工程绿意盎然。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究竟发生了什么?转变思路土地储备整治解决资金难题长生桥垃圾填埋场于年投入运行,占地面积超过亩,填埋库区面积约亩,设计库容约万立方米。年底关停时,这里已填库容约为万立方米。关停后,重庆立即启动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下称:项目),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重庆市土地储备整治中心总工程师李为科感慨,对如此大体量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治理和修复,需要一大笔资金。钱从何来?为此,重庆转变思路,创新将垃圾填埋场以及毗邻土地一体化规划、一体化整治,整体提升土地品质和价值。年8月,该区域统一交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下属的重庆市土地储备整治中心进行储备整治。如此一来,作为储备整治地块,长生桥垃圾填埋场治理就有了路径,也获得了资金支持。“土地储备整治,是为今后的再开发再利用打下基础。”李为科说,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指导下,长生桥垃圾填埋场开展了生态修复。修复完成后,可以消除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周边的土地还可以再次开发利用,提升了土地的品质和价值,实现了土地储备整治和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运用“黑科技”将垃圾分解为“清水”与无害固体有了资金支持,项目得以运转起来。设计工作完成后,年,土地整治团队进场,开始进行生态修复。如前所述,长生桥垃圾填埋场关停时有万立方米垃圾,如何才能保证不危及周围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专业技术手段,确保垃圾降解安全可控。”土地整治项目现场负责人苏琦介绍,首先,项目将填埋场整体封场,对垃圾堆体进行“整形”,使其规整、抗压;然后在堆体上覆盖土层,铺设排气网;排气网加盖约30厘米厚的土层后,再覆盖2层“保护膜”,加上排水网和2层共1米厚的土层。在这层层保护措施的最上方,才是绿地。▲南岸区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护项目一期工程,工作人员正在浓缩液处置项目监控设备运行情况。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苏琦表示,有了“保护膜”,垃圾降解时产生的渗滤液就不会漏到周围的土壤中,而是从专门的排水管中排出,被收集后经过环保处理,成为可排放的清澈水体。“渗滤液就是人们常说的垃圾‘臭水’,它不仅会滋生细菌,还会污染环境。”苏琦说,每1吨垃圾中,约有72%是渗滤液。经过多次修复处理后,1吨垃圾会“浓缩”为20千克左右的固体盐泥。对盐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垃圾的安全降解就告一段落。据悉,自年底项目启动修复工作至今,项目一期已通过竣工验收,不仅新增绿地多亩,还建了一条长2.2公里的环形步道和一条长2.7公里的车行便道。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修复完成后计划打造生态主题公园生态绿地上,不仅绿草黄花生机勃勃,地面上还有蚂蚁“路过”,附近不时传来鸟鸣声。▲年4月26日,南岸区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护项目一期工程,新增了环形步道、车行便道。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随着生态修复推进,这里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几年后,会打造成一个生态公园。”李为科说。记者了解到,垃圾降解需要时间,在降解结束前,绿地上只能种草,不能种植树木等乔木,以免树木根系破坏“保护膜”,造成垃圾渗滤液渗漏。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预计经过8年降解完毕,沉降稳定。届时,填埋区可以打造为生态主题公园。南岸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修复完成后,可以提升城市规划治理水平,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生态产品。下一步,将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统筹下,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