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显示技术变迁CRT绝迹,LCD主流,OL
TUhjnbcbe - 2025/5/13 17:0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呀 http://www.jk100f.com/

前言

研究显示,人类获取外界信息70%以上来自视觉,显示器作为一种特殊的显示工具,是实现人机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窗口。人类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对旧技术缺陷的不满推动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本报告就技术相对成熟,研究最为广泛以及目前市场主流的显示技术(CRT、背投、PDP、LCD、LED、OLED、QLED、MicroLED)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核心概述

显示器作为一种特殊的显示工具,是实现人机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窗口。人类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对旧技术缺陷的不满推动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本报告就技术相对成熟,研究最为广泛以及目前市场主流的显示技术(CRT、背投、PDP、LCD、LED、OLED、QLED、MicroLED)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前平板时代包含CRT和背投电视两大部分,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技术是一种发展较早,且较为完善成熟的技术,CRT技术与生俱来的特点引领20世纪整个显示行业的进展。CRT具有可视角度大、无坏点、色彩还原度高、亮度高、色度均匀、响应时间极短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但同时也有很难薄型化和轻型化,无法做大尺寸且清晰度较差的缺点。背投电视解决了CRT电视无法大屏化、轻薄化的缺陷,同时具备高亮度,不闪烁和长寿命的特点,但同时也有机身厚重,长时间使用后灯泡亮度降低,需要更换灯泡等问题。

等离子技术和液晶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推动电视产业进入平板时代,平板电视不仅能继承背投的大屏优势,还弥补了背投轻薄的不足。等离子拥有大屏、主动发光、没有观看视角限制、色彩丰富、宽容度动态对比度高、没有延迟等优点,但同时也有价格高,无法实现超薄、无法小屏化、画质相对粗糙颗粒感强等缺点。液晶虽然也存在可视角度较小、拖尾、漏光、对比度差等问题,但尺寸齐全、价格合理等优势使其产业快速发展,最终淘汰了等离子电视。长虹耗资40亿,耗时9年的等离子项目常年亏损,最终以万元的交易价格出售,错误的技术选择是长虹彻底退出“中国彩电三甲”阵营的主要原因。

OLED和QLED技术是时下热门的两大显示技术。液晶技术存在对比度低和漏光两大致命弱点,OLED的发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OLED是一个全新的显示技术,具有超薄、可弯曲、对比度高、没有观看角度限制、节能省电、屏幕无延迟等优点,同时也具有寿命短、烧屏、PWM调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像素密度低、良品率低、价格高居不下等缺点。OLED的高价导致市场渗透缓慢,三星因此主导推出价格合理的借背光源发光的量子点液晶电视。现阶段的QLED电视虽然只是液晶电视的改良,但是在颜色精度、颜色亮度和色域方面都有大幅提升,提供更多规格选择,寿命长,价格亲民,但仍存在液晶显示产品固有的画质上的短板。

Micro-LED技术虽然还在研发阶段,但已吸引各大厂商纷纷注资,成为未来的显示技术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该技术具备高亮度、低功耗、超高解析度与色彩饱和度、寿命长、能够适应各种尺寸、成本降低空间大和应用范畴广等优点。

每次产业洗牌对彩电企业来说都是一次机遇,正确且适时的押宝意味着彩电厂商能够抢占先机占领市场。不过,彩电厂商不该过分依赖于押宝与对赌的经营策略,应该尽快建立起快速反应的机制和差异化制胜的策略。独有的商业模式不仅有助于摆脱对外企的依赖和模仿,还能拥有更丰厚的利润回报和更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前平板时代:CRT背投

在平板电视出现之前,电视都是又厚,屏幕又小,采用的显示技术一般都是阴极射线管,也就是CRT技术。年第一台CRT电视机试播,开始了CRT电视对市场长达80多年的统治。CRT是过去最常见、运用最广的显示技术,但因为CRT的技术限制,无法实现大屏化和轻薄化,于是背投电视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末,东芝、索尼等日本家电企业研制了背投电视,背投电视不仅一定程度上克服了CRT电视无法大屏化的缺陷,同时也大幅度地削薄了电视的厚度,在当时掀起了一阵风潮。年,液晶电视渗透市场占据主导份额,从此CRT和背投电视都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1.1、阴极射线管(CRT)电视

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技术是一种发展较早,且较为完善成熟的技术,CRT技术与生俱来的特点引领20世纪整个显示行业的进展。年第一台CRT电视机的试播,开始了CRT电视对市场长达八十多年的统治,直到年CRT电视的市场主导地位被液晶电视占领,才宣示着CRT显示技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RT电视机的结构是一根内置一个或多个电子枪的真空管,当电子枪射出电子束,电子束射到真空管前屏幕表面的内侧时,屏幕内侧的发光涂料受到电子束的击打而发光产生图像。由于荧光粉被点亮后很快会熄灭,所以电子枪必须循环地不断激发这些点。

优点:可视角度大、无坏点、色彩还原度高、亮度高、色度均匀、可调节的多分辨率模式、响应时间极短且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

缺点:很难薄型化和轻型化,无法做大尺寸且清晰度较差。CRT技术的一个规律就是:屏幕面积越大,显像管也就越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扫描电子枪有足够的深度空间把电子束打到整个屏幕上。这个技术特征让薄型CRT电视成为了不可能。同样受显像管限制,CRT电视实用化的最大屏幕尺寸通常只能达到38英寸,无法满足市场对大屏的需求。除此之外,CRT的线数低,只有线,这就意味着电子枪横向扫描时,水平上CRT电视只有线,因此清晰度较差。

1.2、背投电视

背投电视解决了CRT电视无法大屏化缺陷,并在一定程度上削薄了电视的厚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大屏越来越向往,CRT电视无法大屏化、过于厚重的缺点显得格外突出,这时一种新的显示技术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末,东芝、索尼等日本家电企业研制了背投电视,由于投影管替代了显像管,背投电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CRT电视过于厚重的特点,屏幕也突破了CRT电视的限制。作为引领电视进入大屏时代的功臣,背投电视并未坚持太久,年,背投电视市场大量萎缩,在Q3季度甚至只有0.3%的全球市场份额,背投电视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就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背投电视机的结构:背投运用假借投影和反射原理,是一种将屏幕和摄影系统置于一体的电视显像系统,也是投影显示的一种方式。

优点:大屏,高亮度,不闪烁和长寿命。背投电视可以打破传统CRT电视的尺寸限制,轻松做到43英寸以上的大屏。除此之外,背投采用的是封闭的投射光路,完全避免了外界光线干扰,屏幕亮度大幅提高。背投电视的逐行扫描画面相比CRT的隔行扫描,可以消灭闪烁,让电视图像更加稳定,画面输出更加细腻,相对来说层次感也更清晰。

缺点:机身厚重,长时间使用后灯泡亮度降低,需要更换灯泡。背投电视虽然解决了CRT电视无法大屏化的问题,并且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轻薄化,但是还是显得格外笨重。并且长时间使用后灯泡亮度降低,需要更换灯泡,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不便。

二、平板时代初期:PDPLCD

等离子技术和液晶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推动电视产业进入平板时代,平板电视不仅能继承背投的大屏优势,还弥补了背投轻薄的不足,将显示技术推向一个新的台阶。20世纪70年代初,夏普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液晶显示自此进入大众视野。年,富士通公司首次推出了21英寸全彩色等离子电视,预示着等离子技术的兴起。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作为推动电视机产业进入平板时代的功臣,开启了激烈的市场争夺。两种技术在刚刚兴起之时各有千秋,难分高下,最后因为等离子无法满足市场选择,于年黯然退市。

2.1、等离子(PDP)电视

年,富士通公司首次推出了21英寸全彩色等离子电视,预示着等离子技术的兴起。随后,三菱、松下、三星都开始投入等离子电视的生产中。年,东芝和富士通率先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随后几年,各大黑电厂商也纷纷相继撤出。年3月,等离子龙头松下正式宣布放弃等离子电视,宣示着等离子技术退出大众视野。

等离子电视机的结构是在两张超薄的玻璃板之间注入混合气体,并施加电压利用荧光粉发光成像。等离子电视实际上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的显示装置,采用了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大量的等离子管排列在一起构成了整个全屏幕。依靠高电压来激活显像单元中的特殊气体,使它产生紫外线来激发磷光物质发光。

优点:大屏,主动发光,没有观看视角限制,色彩丰富,宽容度动态对比度高,没有延迟。因为等离子电视使用的是主动发光的技术,没有观看视角限制,主动发光的特性也让等离子电视的宽容度、动态对比度都很高。不仅如此,等离子电视气体放电显示的响应速度只有2-3微秒,与传统CRT显示器的1-3微秒基本持平,超出了人眼可以辨识的范围,延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缺点:价格高,厚度虽较背投有飞跃般的改善,但仍无法实现超薄,无法小屏化,画质相对粗糙颗粒感强。由于等离子技术需要给内部的气体留下空间,所以产品的厚度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等离子相较于背投虽然已有飞跃般的改善,但是与同期的液晶电视相比还是较厚。除了厚度,等离子电视最致命的硬伤是无法小屏化。且画质相对粗糙,颗粒感强。过高的成本导致等离子电视价格一直高居不下,不利于其占领市场。

2.2、液晶(LCD)电视

液晶电视的出现满足了大众对电视轻薄化的需求,作为平板显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液晶显示凭借其独特优势和不断的发展进化淘汰等离子电视。20世纪70年代初,夏普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液晶显示就此进入大众视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掌握了STN-LCD及TFT-LCD生产技术,LCD工业开始高速发展。

LCD的工作原理:LCD的发光主要靠背光层,这部分通常由大量的LED背光灯组成,它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显示白光,背光层上加一层有颜色的薄膜,白色的背光穿透了有颜色的薄膜后就能显示出彩色了。在背光层和颜色薄膜之间加入一个控制阀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液晶层,这层可以通过改变电压的大小来控制开合的程度从而调整红绿蓝的配比从而显示需要的图像。

LED电视只是LCD电视的升级,它们的区别只是背光源的不同,本质上仍然是LCD,故本报告把LCD和LED合并进行讨论。LED是发光二极管的英文缩写,因为液晶本身并不发光,需要另外的光源发亮。传统的液晶使用CCFL作为背光源,即紧凑型节能灯;又因为LED具有耗电少、使用寿命长、成本低、亮度高、故障少、视角大、可视距离远等特点,所以后来改用LED作为背光源,于是就有了LED电视。

优点:尺寸齐全,轻薄体积小,亮度高,图像没有行间和大面积闪烁,不会烧屏。正是液晶显示器的出现,才令手提电脑的发明成为可能。LCD相较于CRT和PDP,因为不存在高压元器件,功耗大幅降低,节能省电。由于液晶显示器每一个点在收到信号后就一直保持那种色彩和亮度,恒定发光,而不像CRT那样需要不断刷新亮点。因此,液晶显示器画质高而且不会闪烁。

缺点:观看可视角度较小,运动图像容易产生拖尾,对比度差,会产生漏光等现象,彩色还原能力较PDP较差。LCD不能完全关合,当LCD显示黑色的时候,会有部分光穿过颜色层,所以LCD的黑色实际上是白色和黑色混合的灰色,而不是纯黑,对比度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不仅如此,LCD显示器的背光非常容易从屏幕与边框之间的缝隙漏出去,引起显示器漏光,LCD无法完全避免漏光现象,只是严重程度的区别。液晶响应速度多在毫秒级别,对快速运动的黑色或者白色图像,液晶电视都有轻微拖尾现象。

2.3、液晶电视VS.等离子电视

观看视角:等离子胜,等离子属于主动发光,没有观看视角限制;液晶电视需要背光层发光,观看视角受限。

厚度:液晶电视胜,等离子由于需要给内部的气体留下空间,所以无法做到真正的超薄。

色彩:等离子胜,等离子电视面板是主动发光,而液晶电视的面板本身不能发出光线,需要通过背光灯光进行照明,这让等离子电视的宽容度、动态对比度都远远优于传统液晶面板。

画面响应速度:等离子胜,液晶响应速度多在毫秒级别,对快速运动的黑色或者白色图像,液晶电视都有轻微拖尾现象。而等离子电视气体放电显示的响应速度只有2-3微秒,与传统CRT显示器的1-3微秒基本持平,超出了人眼可以辨识的范围,延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尺寸:液晶电视胜,等离子面板始终有一个最致命的硬伤——没办法做小,等离子只适合做大尺寸电视,因为等离子的发光点做不了太小,要40吋以上才能达到*的高清标准。而随着科技发展,液晶电视也可以大屏化,液晶电视相较于等离子电视能提供更多规格的选择。

节能:液晶电视胜,等离子高温高压使用功率更大,而液晶电视相比较就更加节能省电。

亮度:液晶电视胜,亮度指的是屏幕亮度,是电视在白色画面之下可达到的最大明亮程度,亮度高意味着在强光环境下(如白天)也能正常观看。

烧屏:液晶电视胜,由于等离子是主动发光,而不是LCD那样整块全部亮,所以等离子电视非常容易发生一个现象就是烧屏,也就是因屏幕老化不均匀导致的残留。

黑色水平/对比度:等离子电视胜,液晶电视依赖于背光组件。就算拥有最先进的调光技术,依然还能看出有背光照射的效果,在屏幕上还是有一点点漏光的现象。而等离子电视则没有这些问题,显示的就是真正的黑色。

2.4、等离子电视淘汰原因

等离子和LCD技术几乎同时出现,推动电视产业进入平板时代,在最开始的时候各有优缺点,价格都高居不下,等离子在显示技术上甚至更胜一筹,最终却因为产业生态链不够完善、产能规模无法突围、技术改进速度过慢、疏于市场营销等原因在市场争夺中败下阵来,最终在年全面退出电视市场,分析后得到以下五点原因。

(1)等离子只适合大型电视,而LCD可以多点开花,这大大限制了等离子的发展。因为等离子的发光点做不了太小,要40寸以上才能达到*的高清标准,因此等离子只适合大型电视产品。而LCD不仅仅可用于电视产品,显示器、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这些产品都可以使用LCD。LCD面板厂越能赚到钱,就能投入越多的资金去研发、建设生产线,这是让LCD在和等离子的竞争中能占据优势的一个重要的良性循环。同时,产线的柔性化运作对于规避产业风险非常重要。

(2)液晶电视率先在成本上突围,抢占中低端市场。无论是等离子还是液晶最开始都是高价,不过后来LCD电视厂商率先发力,削减成本——背光从RGB-LED换成WLED,直下式被侧置式取代,液晶电视的价格一下子变得亲民,抢占了中低端市场的利润。而等离子产业链过于集中,新入者的门槛太高。导致产能及新技术的提升不及液晶显示。等离子面板的货源远没有液晶面板充足。产能没有大幅提升,等离子价格没有下降的条件,因此受到了冲击。

(3)等离子厂商心态过于保守,不愿意分享资源和技术,导致液晶团队壮大,液晶技术的进步不断压低等离子的竞争优势。以松下为主的等离子阵营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保守战略,不愿意跟别人分享技术和面板资源,导致加入等离子阵营的企业越来越少。而液晶产业持比较开放的心态,共享技术,导致加入液晶阵营的企业越来越多,更刺激了每年大量的资金被用于扩产液晶面板生产线,提高液晶面板的技术,液晶技术的进步不断压低等离子的竞争优势。

(4)等离子电视的技术要求更高,可参与的厂商更少。对LCD电视来说,面板所占成本的比例更高,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参与的企业多。而等离子电视,面板所占成本的比例相对更低。这是因为技术要求高,在电路设计、图像处理芯片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能参与的企业少。所以结果就是等离子的厂家(比如松下),也同时可以生产液晶电视。而大多数电视厂商只有LCD一条路可走。所以在商场中,液晶电视的数量超过等离子。

(5)市场营销:液晶电视深入人心的广告效应和对等离子电视缺乏宣传。液晶电视因为参与厂商远超等离子电视,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也远胜等离子,液晶电视稍显夸大的宣传在当时深入人心,比如节能省电亮度高护眼。然而实际上更加护眼并且画面效果更好的等离子电视却缺乏宣传,导致人们无法了解等离子的优势。

2.5、前车之鉴:长虹

押宝等离子的松下等日系电视机品牌和四川长虹因为站错队而带来巨大损失并丧失大量市场份额。CRT电视时代,索尼凭借着“特丽珑”显像管电视,一度把持着全球彩电市场。因为对新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索尼逐渐掉队,取而代之的是以三星为主的液晶阵营和以松下为主的等离子阵营。等离子技术的迅速败退,押宝等离子的日系电视机品牌被迫在全球彩电市场低调退场,而站队液晶技术的三星进一步稳固了彩电业全球霸主的地位。长虹作为曾经的“彩电长子”到如今无缘“彩电三甲”队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管理层的巨大变动,APEX拖欠4.67亿美元巨额应收款导致巨大亏损等都是造成长虹没落的重要原因。但错误的押宝等离子,致使错失发展良机并造成巨大亏损,也是长虹没落的一个巨大诱因。本报告将对长虹这一案例进行具体介绍。

CRT时代,中国彩电企业拥有可以与外资电视品牌匹敌的优势,中国企业在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同时具备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使中国彩电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平板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缺芯少屏困境,国外厂商控制了显示屏的生产和制造。“屏和模”占据电视总成本的60%~70%,可以说控制着整个彩电产业的命脉。日韩彩电拥有从材料、零部件到显示屏再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而中国彩电企业在进入平板时代后就长期停留在整机组装阶段,不仅没有掌握最核心的显示屏研发制造技术,在上游更是缺少关键材料和先进器件。

进军显示器的自主制造俨然成为中国彩电企业求生存发展势在必行的一步。中国的彩电企业迅速意识到,此种情况在极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彩电成品80%左右的利润都会流入外资企业的口袋中,而自己位于产业链顶端的局面也将不复存在。因此,引进显示屏技术显得势在必行,而作为中国彩电业的“长子”,长虹毅然率先宣布显示屏的自主制造。年,长虹雄心勃勃进军等离子市场,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虹欧,同时宣布,将通过三期建设,最终达到年产万片等离子模组的能力。

长虹进军等离子市场进程,到年间,长虹耗资40亿,开启了长达9年的等离子征程。

年,长虹雄心勃勃进军等离子市场,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虹欧,同时宣布,将通过三期建设,最终达到年产万片等离子模组的能力。

年4月,虹欧等离子面板项目正式动工。

年,长虹等离子显示面板生产线全线量产。

-年,虹欧显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年亏损7.38亿元,年亏损3.47亿元,年上半年亏损1.3亿元。

年11月,长虹转让持有的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61.48%股权,交易价格为万元,将等离子业务及资产进行处置和剥离。

等离子电视在市场争夺战中处于劣势,等离子阵营也开始萎缩,此时长虹宣布进军等离子产业,无异于在当时业界投下了一颗巨大的炸弹。随着液晶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参与液晶阵营队伍的快速扩张,等离子不论在全球还是国内市场早已落入下风。年,中国市场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之比是3:7,而年时,等离子的市场占有率已不及液晶的1/10。不仅如此,早在就有东芝将要退出等离子市场的传闻,富士通和索尼随后分别于年和年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使原本就并不壮大的等离子阵营大幅度萎缩。在这个节骨眼上,长虹宣布斥巨资押宝等离子难免显得与时局格格不入。

长虹坚信投资等离子有更丰厚的利润,且等离子屏模组具有较大的成本下降空间。

在长虹公布的项目可行性的论证报告里,多次引用了摩根斯坦利在对等离子和液晶的投资效能比较分析后得出的“投资等离子的利润更为丰厚”的结论。除此之外,长虹坚信等离子屏具有巨大的成本降价空间。从理论上来说,液晶电视中液晶屏占屏模组成本的60%~70%,驱动电路等占30%~40%;而等离子电视刚好相反,等离子屏占屏模组成本的30%~40%。这就意味着一旦驱动电路技术进步,整个等离子面板都将有极大的成本下降空间。

长虹投资等离子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以下四个方面。

(1)投资效能方面,摩根斯坦利对投资效能的分析和判断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中已完全失效,平板时代的中国彩电企业依然沉溺于CRT时代的价格战,到年短短两年时间里,42寸的等离子电视价格就早已降到万元以下,年整个行业的利润只有0.7%。

(2)成本方面,生产等离子屏幕的原材料和部分零部件国内并不能实现自给,仍需要大量进口,因此与外国等离子生产厂商相比,长虹的成本没有任何优势。并且长虹等离子良品率只有60%,而成本底线在85%,导致长虹的等离子产品价格无法降到同尺寸液晶电视同等的价格。

(3)时机方面,全球等离子面板已经通过优胜劣汰后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此时生产商只剩下松下、三星、LG三位寡头,平均拥有万片的年产能,因此长虹要想真正获得成本优势,必须继续大规模投资以扩大产能。然而长虹在融资方面也一再受阻,使企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4)产业链方面,由于全国等离子屏只有长虹一家厂商生产,长虹一步步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境地。核心技术集中在日韩几家寡头企业手中,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不密切。

在长虹正式涉足等离子事业之前等离子就已略显颓势,长虹的加盟并没有改善等离子节节败退的状况。等离子电视的市场占有率逐年萎缩,越来越多的彩电企业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年,中国等离子电视全年销量为万台,液晶电视销量为万台;年,长虹实现等离子面板量产,但全国等离子电视销量压缩至万台,而液晶电视销量则飙升至万台。年,随着松下的彻底退出,长虹成为全球唯一生产等离子电视机的企业,独木难支。

等离子项目使长虹蒙受巨大损失,长虹不仅在经济上承受了巨大的亏损,在市占率上也痛失了“彩电老大”的宝座。根据长虹年报显示,四川长虹旗下主营等离子面板制造的四川虹欧显示器有限公司年亏损7.38亿元,年亏损3.47亿元。年至年间,虹欧等离子公司共计亏损约为21.8亿元。年,虹欧公司应收款项余款21.07亿元,折现影响损益约2.68亿元。除了虹欧,长虹集团旗下控股的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也存在较大的经营性亏损。

长虹斥资40多亿元投资的等离子项目,得来的只有连年亏损,以及最后作价仅为万元的出售。长虹坚守等离子的策略,使长虹被其他大力发展液晶电视的企业赶超,不管在市占率还是黑电部分的营收方面,长虹都彻底退出“中国彩电三甲”阵营。现在看来,长虹重回第一阵营已难如登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从不会给失误者任何修正错误的机会。

三、激战正酣:OLEDQLED

早在年,液晶电视就占据了市场的主导份额。随着液晶电视的全面渗透,液晶电视对比度低和漏光的显示缺陷就愈发的明显起来。为了提高画面显示质量,索尼、三星和LG等公司于21世纪开始量产OLED电视。OLED同样存在寿命短,良品率低,价格高等根本的缺陷,于是三星主导研制QLED技术。目前的QLED技术只是LCD的改良,离真正的量子点技术还有一定的距离。与当年的等离子和液晶之争类似,如今QLED和OLED正变成王牌之争,到底拥抱哪种技术才能掌握未来显示技术王牌成为了业界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彩电企业近年来压宝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对赌。

3.1、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电视

LCD虽能满足大众对显示设备的基本需求,但LCD的两大致命弱点,对比度低和漏光仍推动着显示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OLED又称“有机电激光显示”,由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于年在实验室中发现,其后索尼、三星和LG等公司于21世纪开始量产。OLED与LCD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产品,是一个全新的显示技术。

OLED工作原理:简单来说OLED不需要背光层,也不需要控制出光量的液晶层,OLED就像一个有着无数个小的彩色灯泡组合的屏幕。OLED电源会在OLED两端施加电压,电流经过有机层,从阴极流向阳极。阴极向有机分子发射层输出电子,阳极向传导层输出空穴,在发射层和传导层的交界处,电子会与空穴结合。电子遇到空穴时,填充空穴,这一过程发生时,电子会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以此达到OLED发光的效果,而光的颜色取决于发射层有机物分子的类型。在同一片OLED上放置几种有机薄膜,就能构成彩色显示器。光的亮度或强度取决于施加电流的大小,电流越大,光的亮度就越高。

优点:超薄,可弯曲,对比度高,没有观看角度限制,节能省电,屏幕无延迟。对比OLED和LCD横切面就可发现,LCD由于有背光层和液晶层的存在,厚度比OLED厚很多。同样因为液晶层和背光层的存在,LCD屏幕就不可能大幅度弯曲,而OLED几乎可以和折纸一样随便折。OLED黑色不发光,直接关闭黑色区域部分像素点,理论上来说,OLED对比度可以接近无限。因为OLED的自发光特性,OLED没有观看角度的限制。OLED像素点独立工作,所以更加节能省电。OLED屏幕响应时间非常快,几乎没有任何延迟不会产生拖影。

缺点:寿命短,烧屏,波宽控制(PWM)调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像素密度低,良品率低,价格高居不下。

OLED屏采用的是有机材料,相比较于LCD屏幕采用的无机材料,OLED的老化速度要快得多,因此OLED的寿命不如LCD。

OLED由于每个像素点是自发光,而不是LCD那样整块全部亮,所以OLED非常容易发生烧屏的现象,也就是屏幕老化不均匀导致的残留。

LCD直接通过调整背光层的电压控制亮度(DC调光),而OLED在低电压下会出现不均匀的果冻效应,所以OLED不能采取控制电压调整亮度。OLED采取波宽控制亮度(PWM),也就是不断地开关开关开关,开关的次数高到一定频率肉眼就无法分辨。虽然暂时还没有科研证据证明PWM调光对人体有害,但OLED的频闪效应导致在低亮度的时候使用OLED时部分人会感觉明显不适。

像素点组成了屏幕,因此在屏幕面积不变下像素点越多,屏幕越清晰,但是OLED的屏幕像素点排列方式会导致两个显示屏虽然分辨率一样,但是屏幕清晰度会差√1/3,所以在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OLED的屏幕不如LCD清楚。如果横向对比会差根号下2/3。

3.2、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电视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是一种同样不需要额外光源的自发光技术,目前市面上售卖的“QLEDTV”实则是借背光源发光的量子点液晶电视。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首次对量子点进行了研究,量子点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每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量子点便会发出有色光线,光线的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决定,这一特性使得量子点能够改变光源发出的光线颜色。理论上来说,QLED的结构与OLED技术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QLED的发光中心由量子点构成。

QLED显示技术分为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现在三星所掌握的QLED技术,即在LCD液晶屏的基础上,增加了量子点膜。今天的QLED电视继承了液晶电视的全部产业体系。其新技术主要是如何制备QLED材料,以及用QLED代替传统转化膜中的荧光粉。传统液晶电视采用蓝色LED光源+绿色和红色荧光粉膜的方式,实现白光;QLED电视则采用蓝色LED光源+绿色和红色QLED量子点材料膜的方式,实现白色光源。用QLED材料代替荧光粉可以提升3成色彩宽度,大大提高了画面的显示质量。现在的技术称不上是真正的QLED电视,仍存在液晶显示产品固有的漏光、对比度低、可视角度差、响应速度慢等画质上的短板和设计上的限制。本报告之后提及的QLED技术如未特殊说明特指现在的QLED。

第二阶段为未来两三年内能掌握的QLED技术,背光依然发蓝光,经过LCD控制,直接让QDPR接受蓝光,从而发出想要的RGB。根据三星目前掌握的技术,预计将在两三年内掌握到此程度。

第三阶段为QLED的最终形态,AMQLED技术,即理论上的自发光量子点显示技术。此时QLED的结构与OLED技术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QLED的发光中心由量子点构成。其结构是两侧电子和空穴在量子点层中汇聚后形成光子,并且通过光子的重组发光。AMQLED目前因为在材料、工程、素子开发上尚未难点亟待解决,导致AMQLED还未商业化,业界预测现在的技术距离真正的QLED商用化至少需要10年以上。

优点:颜色精度、颜色亮度和色域方面都有大幅提升,提供更多规格选择,寿命长,价格亲民。QLED是LCD电视的改善升级,所以QLED电视继承了LCD电视所有的优点,并在颜色精度、颜色亮度和色域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通过精准控制量子点的不同尺寸,使其在受到外来能量激发后,可以发出对应波长的光,因此采用量子点材料能实现非常纯正的RGB三原色。QLED采取的无机材料也使其拥有长久的使用寿命。同时,在同尺寸的条件下,QLED相比OLED能提供更亲民的价格。

缺点:仍存在液晶显示产品固有的漏光、对比度低、可视角度差、响应速度慢等画质上的短板和设计上的限制。现在的QLED技术因为没有摆脱被动发光的特征,所以依然存在液晶显示产品固有的瑕疵,比如因为背光层而带来的漏光,对比度低,可视角度差等问题。并且QLED响应速度多在毫秒级别,对快速运动的黑色或者白色图像仍旧有轻微拖尾现象。

3.3、OLED电视VS.QLED电视

黑色水平/对比度:OLED胜,QLED电视改善了LCD电视的黑色水平,但仍然需要依赖于LCD电视的背光组件。就算拥有最先进的调光技术,QLED依然还能看出有背光照射的效果,在屏幕上还是有一点点漏光的现象。而OLED则没有这些问题,显示的就是真正的黑色。

可视角度:OLED胜,观看QLED电视,最好的角度就是面对着画面的中心,画面质量,包括颜色和对比度都会随着角度的增加而降低。向一侧移动,或者上下移动,都会看到明显的差异。虽然不同型号之间的严重程度不同,但总体的特质不会改变。

均匀性:OLED胜,OLED单独控制每个像素点发光带来的均匀性远胜于局域控光的QLED。

亮度:QLED胜,LED电视本身在亮度上就非常不错,而量子点技术的加入则让显示效果变得更加明亮。正因为如此,QLED电视拥有更高质量的“彩色效果”,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在不失去色彩饱和度的情况下,使画面上所有的颜色变得更加明亮。在有很多环境光的房间里,QLED的亮度优势可以很好地帮助传达更明亮的视觉冲击力。

色域:QLED胜,OLED过去在色域这个方面具有统治性的优势,但量子点技术通过提高背光的反射方式,使得QLED电视在颜色精度、颜色亮度和色域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

刷新率/响应时间:OLED胜,响应时间指每个二极管从开到关的状态所需时间。随着响应速度加快,可以降低模糊效果。OLED凭借其较小的二极管以单一像素的工作原理,在响应时间上更快。相比之下,QLED电视中的二极管不仅速度偏慢,而且在LCD显示屏后的背光是以簇的形式工作,而不是单个的像素,这就导致了开和关状态之间整体切换的速度更慢。

柔性:OLED胜,OLED本身具有可弯曲的柔性特征,不仅可以薄到0.97mm,而且能够凸面、凹面、双面壁挂、前后双曲面显示以形式呈现。

画面尺寸:QLED胜,QLED能提供更大屏幕更多尺寸选择。

使用寿命:QLED胜,QLED采用无机材料,不同于OLED的有机材料,寿命更长。

烧屏/显示效果退化:QLED胜,OLED电视因为发光的化合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降解。如果你把一个像素的使用时间变得足够长,那么你就会使它过早地变暗,在其它像素的对比下,造成一种偏暗的印象。

能耗:OLED胜,OLED面板很薄且自发光,不需要背光,能耗低。

价格:QLED胜,选取京东65英寸价格从低到高排列前四名,可见QLED价格比OLED更加亲民。

一般消费者在选购电视机时最

1
查看完整版本: 显示技术变迁CRT绝迹,LCD主流,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