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江苏常州牛塘中学王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自然雄伟、圣洁、瑰奇的魅力。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探究文本,能说出作者反衬写法的好处。
4、能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导入:长江的发源于哪里?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
作者简介:*华,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像风》,《走过西藏》等。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格拉丹东介绍:
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格拉丹东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格拉丹东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字词检查:
安营扎寨()磅礴()黧黑()接踵而来()霹雳() 虔诚()
丛莽()皱褶()演绎()
一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
变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晕!琼瑶仙境!
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
二读课文:寻觅作者基本行踪
根据课文的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踪,并分析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遭、所见、所感。并理清文章脉络层次。请同学们看书5-7分钟,并用不同符号标出各类信息。(提示: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本文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景记事的?
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小溪—小石潭—潭西南—潭四面)
作者一行人走过了哪些地方?试作梳理。
山脚冰塔林——草坝子上——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置身冰窟——进入冰塔林
由此可见本文写作使用了地点变换顺序。
除此外,文章还使用了时间顺序,从第二天可看出。
感知全文,理清线索
一(1——2)写初见各拉丹东的景象。
二(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三(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移步换景)以时空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三读课文:感受探索之艰
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有何感受?
自然环境险恶:隆冬将尽;气候严寒;行走困难;
驻地条件艰苦: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跤
所至:
作者行踪身体状况
驶向格拉丹东尚属正常
在草坝子上安营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接近冰山、冰塔林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置身冰窟我要死了
再入冰河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所见:
观景立足点景物特征写景手法
格拉丹东远眺雪山高峻、雄壮、变幻莫测简笔勾勒
草坝子上砾石堆四顾冰峰晶莹、冰河辽阔、冰天浩茫大笔涂抹
接近冰山、冰塔林靠近冰山近看图案多样奇简要概述
置身冰窟细看,联想并想象晶莹闪耀、细致描写、由眼前景形态多样联想历史、感受永恒
永恒之美、凝聚历史再入冰河半卧细察冰面疏松、流水漫溢简要概述
所感:
格拉丹东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属正常
在草坝子上安营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接近冰山、冰塔林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置身冰窟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再入冰河想象长江的故事
四读课文:品味探索之乐
请找出在探索长江源头的过程中,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作者游览各拉丹东时的心态。
①各拉丹东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
②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③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④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如何理解“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格拉丹东的近旁”?
格拉丹东环境很恶劣,而人也很伟大;这种“伟大”不是征服,而是“活在近旁”的敬畏。
主旨归纳: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敬畏大自然、热爱西藏的感情。
五读课文:合作探究,品味作者构思写作之妙
1、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3、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4、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1、1)侧面表现格拉丹东环境的恶劣,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
2)表现游览者的坚强与乐观,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叹之情,使文章带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3)作为暗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2、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课文中,“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从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敬慕的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3、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4、
角度
特点
触觉
温暖
听觉:写风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六读课文:品味语句之妙
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或内容或手法)的句子,试作批注。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划线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景物就没有了神韵。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这样写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4、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格拉丹东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终年白雪覆盖的各拉丹冬巍峨高大,棱角分明。
5、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用了拟人手法,将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磅礴。
6、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写出了冰林经历阳光和风千万年来不间断地切割雕凿,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壮美的景色,过程虽缓慢但却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
备注:点击阅读原文,可查阅课件PDF版,如需要课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