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引育并重,组织实施了一批具有东港特色的人才工程,稳定现有人才,激励干事创业,为本土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注重发挥院士专家支撑引领作用,为企业提升效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位于长山镇的金亿纶(东港)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丹东地区首家熔喷布生产企业,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在院士专家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调整技术、原材料、设备以及制作工艺,顺利转产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口罩熔喷过滤无纺布,成为省级防疫材料的重点生产企业。预计年,公司产值可达到万元,贡献税收万元。
“自从专家到公司来了以后,员工技能素质和生产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实现标准化生产,对我们企业来说帮助很大。”金亿纶(东港)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邹霖说。
坚持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关键。我市积极实行以事择人、人岗相适,努力让各方面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王镇是示范农场技术科长、副高级农艺师,多年来工作认真踏实,多次在《种子世界》《北方水稻》《农业科技通讯》《中国水稻》等国家和省级科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精通业务和综合技能知识是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科学研究上不能存在半点虚假”是他在工作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农场的试验田里总能看到王镇的身影,潜心钻研水稻新品种选育和病害防控工作。
10多年来,王镇主持选育的港源3号、津、港源8号等多个水稻新品种全部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国内知名育种专家合作,选育推广常规水稻品种15个、杂交稻组合6个。特别是在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常规稻港源8号是生产上惟一表现高抗的品种,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港源8号高抗稻瘟病防浸入基因也填补国内多项空白,成为北方水稻育种主要抗病资源。杂交稻港优1号、港优3号平均亩产突破公斤,为我市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找到了突破口。
“农场创建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和专家候鸟计划,通过成立*海稻区院士工作站、沈阳有害生物观测实验站、国家品种区域实验站和植病理学会服务站‘四站平台’,引进了院士5人,吸纳60多人到农场工作。这些专家学者现场手把手教学,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关键作用。”示范农场*委副书记傅海宁说。
今年的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工作,我市各基层单位共上报*委(*组)书记抓人才工作重点项目54个。在项目推进落实工作中,各*委(*组)书记挂帅出征、亲力亲为,组织部门盯住序时进度、及时调度推进,涌现出“北井子镇与辽宁科技学院成功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黑沟镇与丹东农业科学院开展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一大批成果显著的书记项目。10月底,市人才办对所有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验收,共评选出优秀书记项目23个。大力开展最美科技人才选树宣传活动,7人被评为“丹东市最美科技人才”,评选出20名“东港市最美科技人才”,进一步团结和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到全市振兴发展中来。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产业集聚、项目带动,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多次与工商联联合举办“*企沙龙”活动,建立健全*企沟通协商制度,努力把企业人才需求落到实处,目前“*企沙龙”活动已经举办4期,为企业解决人才科技方面问题8个。辽宁博策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在“海创周”活动期间,为我市企业提供*策咨询服务,指导东港23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带来了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
图文倪向宇韩晓非排版
杜颖卉责任编辑
张造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