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郑仪长得很白净,还没说话先笑弯了双眼,看起来很斯文的样子。很难想象他是怎样历经严苛的训练,在战火纷飞的苏丹生活了近一年。提起去苏丹维和的事,他一开口说话,身上那股*人的飒爽劲儿立即就表现出来。“确实很危险,家人也非常担心。但咱当兵的人,就得有点野性!不敢尝试的兵不是一个好兵!”
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丹东小伙儿男儿的梦想郑仪是五龙背镇双岭村人。初中毕业后,部队到村里去招兵。郑仪经过家人的同意,直接就去报了名。因为当兵是他从小的梦想。
小时候,郑仪像很多小男孩一样,喜欢玩枪。他从小就知道,爷爷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他的叔叔、大爷都当过兵,他的父亲也当过民兵。于是,小小年纪的他也有了当兵的梦。家中郑仪这一辈儿的孩子中,郑仪是最小的。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他的哥哥有的去当了海*,有的去当了空*,还有的去当了炮兵,早早就占齐了“海陆空”。郑仪坚信,自己将来也会成为一名*人。
报名入伍那年,郑仪才17岁。年纪尚小的他离开家人,踏上征程的一刻,没有丝毫犹豫和恐惧。梦想成真,让未来变得充满期待,他十分兴奋。
年12月,郑仪坐了近两天一夜的绿皮火车,来到了山东潍坊,等待分配。当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郑仪却并不觉得困。领到新大衣穿上不久,他就听到自己被分到钢铁七连的好消息。在郑仪所在的部队,这个钢铁七连非常有名。虽然能被分配到这个连队意味着训练会更苦,但他依旧觉得这是一种幸运,一种荣誉。
分配结束后,郑仪和新战友们坐着解放车连夜来到营地。此时,已经是后半夜,整个营地笼罩在夜色下,让他觉得有一丝神秘感。伴着新奇和兴奋,郑仪在*营里度过了第一夜。
当太阳再次升起,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正式拉开帷幕。郑仪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个*人的不易。那时的郑仪还在长身体,只有多厘米高,体重却有近80公斤,是连队里的小胖子。跑步总在最后面不说,引体向上一个都做不了。钢铁七连有铁一般的纪律,做不好引体向上,就会用绳子把手腕绑在单杠上,为了不让全身的重量都压在手腕上,手只能尽力握住单杠。十分钟下来,手心都会磨破皮。
郑仪说,这还不算什么。每一个战友都不容易,每个人每天都会在训练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尤其是胳膊和腿,往往伤口的血痂还没长好就掉了。他们入伍的时候正是冬季,伤口流出的血经常和衬衣、衬裤冻在一起,所以晚上睡觉时他们都不脱衬衣、衬裤,因为太疼。
提起这些,郑仪的嘴角依旧挂着淡淡的笑容。他说,再苦再累他都没想过放弃,因为梦想的实现就是需要汗水的浇灌。
苦累中成长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下来,郑仪瘦到了50多公斤,再也不是跑在最后的小胖子,而是一个各方面成绩都较为优秀的新兵战士。
熬过了最初的苦累,接下来的*营生涯对郑仪来说就没有那么苦了,每天按部就班训练、学习,虽然没有以前那么自由,但他很适应。
转眼,郑仪在*营已经生活一年了,18岁的他思想日渐成熟,年底主动报名参加预提准备士官的集训。那一年,整个连队去参加集训的名额只有三个,其中一个就给了郑仪。
郑仪早就听老兵说,预提准备士官的集训强度很大,教官也很严苛,但即使做了心理准备,集训的难度也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每天郑仪和参加集训的战友凌晨3点就要起床打包行囊,一定要装够50公斤。背着行囊下楼后,每个行囊都要过秤,不够50公斤就往行囊里面装沙子、砖头,然后背着50公斤的行囊绕着大山跑15公里。两个多小时后,也就是大概6点钟左右洗漱吃饭,开始一天的正式训练。
训练的内容基本就是新兵训练的升级版。以前在泥土地上匍匐前进,现在也是匍匐前进,但是地面换成水泥地,全身除了脸以外,几乎都要完全接触地面。以前的行进间卧倒,也把训练场地换到了铺满尖锐小石子的地面。训练时穿着薄衣薄裤,有时还只穿短裤。卧倒的时候,小石子狠狠地扎在身上,全身几乎没有不疼的地方。往往训练结束,立正的时候,血会顺着胳膊一直流到地上。
近似于残酷的训练一直持续到8月,这期间有战友主动放弃,也有战友因为考核不合格被开除,但郑仪坚持了下来,顺利毕业。
再次回到钢铁七连的郑仪虽然只有18岁,但因为已经是预提准备士官,有了带新兵的资格。年底,部队迎来了一批新兵,郑仪成了教官之一。
在郑仪带的新兵中,有的年龄比郑仪还大,但郑仪却像一个老大哥一样关心他们。“和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工作的时候,不管年龄大小,都是新兵,都要学习。我传授知识时,他们必须认真对待。工作之外,他们新到一个地方生活,也需要像我这样的老兵去照顾。”郑仪说。
当教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天带新兵训练,汗水不少滴一滴,晚上新兵们睡了,郑仪还要过段时间就起床巡视一圈,蹬被子的给盖好被子,衣服没晾的帮忙晾衣服。虽然辛苦,但郑仪很重视:“这是一种传承,我早晚都会离开*营,所以需要有人接替我,将来也会有别人去接替他。”
不悔的青春年12月,郑仪转为士官。年4月,部队下达命令,将选拔优秀士兵到中国维和部队,去国外执行命令。这一命令,有人兴奋、有人犹豫、也有人退却。这其中的危险不言而喻。
一旦被选上,执行维和任务的地点是苏丹。为防止在苏丹感染流行病*,被选上的士兵出发前要注射一种疫苗。注射这种疫苗后,三年内不要孩子。
面对种种困难,郑仪没有丝毫犹豫,他想报名。然而,这一次,一直支持他的家人却没有同意。因为家人从新闻里了解到苏丹的形势紧张,经常爆发武装冲突,担心郑仪的安全。面对家人的反对,郑仪一方面表示理解,一方面开始做家人的思想工作。他恳请父母像当年支持他当兵的选择一样,支持他想去维和部队的选择。因为如果不去报名,他觉得自己将来一定会后悔。他不希望自己的青春留有遗憾。郑仪的坚持,最终让父母选择了妥协。
郑仪报名后,经过一个礼拜的训练选拔和民主投票,终于如愿以偿。整个连队,包括他在内,只选上了两个人。
接下来,又是三个月的集训。部队针对苏丹维和任务区复杂的安全形势,结合安全警卫、自卫保障的实际情况,设置了营区遭遇社会骚乱波及、机动途中遭遇武装分子扰袭、受到武装分子挑衅等多种突发情况,反复开展应急防卫演练。因为苏丹的气温很高,全年在26摄氏度到50多摄氏度。所以郑仪和战友们在集训时,也要模拟这种高温,天天脚上穿着长筒作战靴,作战服里穿着绒衣、绒裤。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往往一天训练下来,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8月,三个月的集训终于结束。郑仪正式成为赴苏丹维和部队的第十批成员,戴上了蓝色贝雷帽,上面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肩章上缀有地球和橄榄枝图案。司令员从集训地一路送郑仪和战友到机场,飞机起飞的那一刻,郑仪心中充满了荣誉感。
经过近20个小时的飞行,郑仪和战友来到苏丹的达尔富尔驻地。约有80个部族生活在达尔富尔,错综复杂的民族和种族矛盾导致这一地区的暴力冲突持续不断,游牧的阿拉伯人与农业定居的黑人居民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为防止有维和士兵夜里出去被卷入冲突杀害,每天早上都起床点一次名。夜里睡觉时,郑仪和战友都要抱着枪睡觉,子弹就放在床头柜上。有时半夜听到此起彼伏的炮火声,枪战离驻地仅米……8个月的维和经历,困难与危险并存,但郑仪和战友仍于年4月6日,光荣地完成了维和任务,被联非达团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授勋仪式在联合国尼亚拉超级营地举行,联非达团总司令梅拉中将参加了仪式。
回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郑仪心里还留下很多温情的画面——有时外出警戒,他把自己的饼干等食物分给在战火下衣食朝不保夕的当地贫苦人,跟他们脸熟了以后还会有小孩子让他抱。
回国后不久,郑仪光荣退伍。当初晒得黝黑的皮肤已经恢复白皙,但毕生难忘的*队生活锻造出来的钢铁意志,铸刻在骨子里的铮铮**,永远不会远离。
记者:鞠鑫磊
编辑:Ms.伊
丹东文化教育
ddjyzb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