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Cheryl
From精英说
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自己不想念书,作业不按时完成,也不想上学,你会怎么办?对于一般的家长来说,可能会选择沟通疏导,或是威逼利诱,总之尝试各种方式,力求摆正思想,引导孩子努力学习。而来自丹东的徐先生,在得知14岁的儿子“厌学”之后,直接辞掉工作,二话不说,带着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开启了一段独属于父子俩的旅行。图片来源自北京青年报北青网他们从丹东东港出发,途径山海关、西安、洛阳等古城,最后终点到达云南丽江,全程多公里,游走中国......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说,这一定是“有钱人的游戏”,也有人说,“这是把世界当作课堂”,争论有之,批评有之,也许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旅行会拯救一个“厌学”的少年~带14岁儿子游走中国来自丹东的徐先生是一位摄影师,在当地经营者一家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因为夫妻两平常工作忙碌,于是把孩子交给岳母照顾。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长辈的溺爱和父母的放纵让孩子变得十分任性,对学习的态度也越加松懈:“他开始不听家人的管教,在学校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甚至会因为作业的事情向我们撒谎......”儿子的改变让徐先生非常自责,他认为是自己的疏忽管教导致了孩子教育出现偏差。但日复一日严肃的说教和责备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儿子离自己渐行渐远。图片来源自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出于对孩子人格培养的担心,这一次徐先生打算和儿子心平气和地来一次谈话。他们在商量之后决定,通过一次全国旅行,一起去看看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学习的价值。等到旅行结束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计划敲定之后,徐先生立即放下了手中的工作,给孩子办理了休学手续,制定旅行路线,并做好了出发计划。图片来源自网络面对许多网友关于“有钱家庭”的评论,徐先生表示自己只是普通家庭,旅行时用的房车也是二手车的最低配,但他认为,儿子的教育比金钱要重要得多。冬天的旅行并不轻松,洗衣做饭、照顾孩子,还要规划路线、制定行程,经过几天的相处,儿子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父亲,也慢慢体会到父亲的压力,并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主动分担任务。徐先生笑着说:“让他刷碗做家务,这事儿以前在家里可不会发生。”图片来源自北京青年报北青网一趟旅行迅速拉近了父子俩的距离,儿子渐渐敞开心扉,在爸爸的面前展露出更真实的自己,并对未知的事物和古老的历史文化展现出了探索欲和求知欲。西安、重庆和大理......他们一路奔走,在跌宕起伏的蜿蜒道路上,找到了感知世界的新角度。回来之后,儿子在采访中说道:“以前我都不想看见他(父亲),现在我俩讲话处得像哥们似的。”并表示:“我还是想读书的,我以后要好好读书。”图片来源自网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心目当中最亲近和最重要的人,父母的行为模式、情绪的表达与宣泄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等,也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在家长有意识的言传身教和无形的家庭氛围下对孩子进行教化行为,同样是一个孩子人生中接触到的重要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三观起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而当高高在上的父亲转变成一个倾听者和陪伴者,与孩子一起同游,相互陪伴,会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快乐成长。别在教育中“偷懒”其实网友们对徐先生的称赞,不仅仅在于这份“说走就走”的勇气,更在于他愿意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父亲”职能的缺失,陪孩子一同走过迷茫的道路。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一蹴而就。许多家庭教育的失败正在于父母不愿意投入时间,因而错过了教育有效期。等到孩子真的行差踏错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当他们从放松的教育方式中惊醒,开始直面孩子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青春期叛逆时,很可能会“病急乱投医”,寄希望于那些所谓的“教育改造机构”,企图通过“花钱”的方式“省事”,却不知道这样的做法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伤害。图片来源自微博很多了解过杨永信的人,都会知道其无视道德的“电击疗法”,所谓的治疗根本就是严重虐待未成年孩子。滕飞是最早在网上公布自己在网戒中心经历的人之一,在他的描述中,这里的一切就是噩梦。在电击过程中,杨永信反复询问腾飞这是惩罚还是治疗?一开始腾飞说是惩罚,随之而来的又是痛苦的电击,杨永信接着询问,腾飞承受不了刺痛,只能妥协,说是治疗。图片来源自《网瘾之戒》很多家长通过签订协议认可了杨永信电击和药物治疗孩子网瘾的方式,甚至有家长主动要求对其孩子进行电击治疗,他们自私地认为短暂的虐待可以换来充满希望的未来,殊不知换来的,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孩子。在新闻调查《网瘾之戒》这期节目中,主持人柴静采访了这些家长,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孩子们在接受怎样的治疗,治疗方式会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时,家长们异口同声地表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或许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改头换面”的、听话的孩子,至于治疗的过程是否人道,是否存在暴力,就像是成功路上的细枝末节,可以忽略不计。图片来源自《网瘾之戒》但现实是,不论是上述的暴力治疗,还是所谓的电击疗法,都完全不顾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屈打成招,孩子看似顺从的拥抱也并不是真正的悔过,而是迫于对暴力惩罚的恐惧和害怕。“我们必须装乖,必须主动跟工作人员说话,进他们的房间,让他们觉得我开始变得正常。”图片来源自《网瘾之戒》拥护这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在价值观上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点。他们相信一个“好孩子”必定拥有所谓的统一标准,那就是乖巧听话、热爱学习的孩子,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那就需要被纠正。这个纠正的方式或许极端,但目的完全正义。不论出于何种考虑,在内心深处,这些家长都没有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拥有平等独立人格、享有人身安全的个体,而是看成是自己可以随意处置的私有财产。很多家长们辩解说:“我是真的管不了,实在没办法。我们也心疼,但这么做都是为了他好,以后长大就会懂得了。”孩子出现问题,需要父母陪伴慢慢更正,抛弃了沟通和理解,诉诸于暴力和人格摧残,这种逃避式、偷懒式的教育方式,收获的只有臣服,没有爱。图片来源自《网瘾之戒》家庭教育需要“看见”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父母温情的陪伴和平等的姿态才是成长成才最有效的养分。当他们愿意尝试去理解孩子们内心的想法、痛苦和担忧;尊重孩子的选择、爱好和自由,那么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家长收获的,将是两颗更加紧密的心。丰子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一生受人敬仰。家里的七个孩子,个个都成了有用之材。他是一位真正尊重孩子、懂得孩子、热爱孩子的父亲,以最有效、最愉快、也是最简单的教育理念,点亮了丰氏家族后裔的明媚未来。图片来源自网络丰子恺喜爱观察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打闹嬉戏,都能牵动起他的心。孩子本就是丰子恺漫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描绘对象,在《子恺漫画全集》中,他甚至专以孩子为素材,开辟了一辑《儿童相》。他画儿子瞻瞻拖着小车做“*包车夫”;画女儿阿宝脱下自己的鞋子,给凳子的四只脚穿上;画阿宝专心致志地叠纸船;画瞻瞻套上爸爸宽大的衣服,装成大人模样……孩子的一举一动,在他的画笔之下都极富生趣。丰子恺画笔中的儿女们他就那样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孩子的日常,欣赏他们的天真与烂漫、无知与有趣。与如今众多苦于“工作太忙、生活太赶”的父母相比,这样的陪伴与“看见”,弥足珍贵。丰子恺的“看见”,是一种俯下身来的平视,用心,而非肉眼,是深深地体察孩子,了解孩子,也亦步亦趋地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图片来源于网络无独有偶,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正确的教育,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们的困难,考虑到他们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见所拘束。
丰子恺恰恰是此种“看见”式的、尊重个性的教育模式的践行者。他从不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每个孩子截然不同的创造力、生命力、表现欲,做好孩子的榜样,引领孩子追求优秀。比如,三岁阿韦的音乐表现最深刻;五岁瞻瞻的诗有旋律相伴,就流露活跃的生命;软软和阿宝的散文与数学上则肤浅少许……丰子恺的七个儿女,没有人子承父业成为漫画家,但都在诗歌、音乐、外语等文学艺术领域有所成就,各自发挥出了专长。图片来源自网络不论是辞职的爸爸还是选择默默陪伴的丰子恺,他们一直以来竭尽全力想要传达给孩子的,正是一种尊重、支持和爱。而这种平等的对话方式,在无形中引导着孩子一步一步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远比一味打骂和严格管束来的有效果。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召唤另一个灵*。从来就没有什么天生优异的孩子,有的只是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父母。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要认为一次简单的谈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要有十足的耐心,做好反复的准备,不断引导孩子错误的观点、思想和偏差的行为,才能走向成才的终点。真正合格的父母,懂得如何和孩子产生有效沟通,他们之间的对话,一定是互相尊重的、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依赖于忽视和逃避。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荔枝新闻:父亲辞职带14岁厌学儿子游走中国:把旅途当课堂寻找人生价值青瞳视角:父亲放下工作带14岁厌学儿子游走中国“教育不是只盯着分数”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