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原历史名镇荆紫关名字由来
TUhjnbcbe - 2021/3/30 12:30:00

荆紫关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丹江穿境而过,是“南水北调”水源地。镇*府所在地南距湖北白浪镇5华里,西距陕西白浪镇5华里。全镇总面积.2平方千米,人口5.6万,辖37个村委会。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淤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

荆紫关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重点镇”、“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五星级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镇名由来

公元前年,此地属于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荆子口”,后演变被荆紫关。

西汉时,该地丹江河上有座木结构桥梁,人称此地“草桥关”。

南宋时,因该地荆花遍野,荆籽遍地,改称“荆籽关”。

明代为荆籽关口。

清代为荆子关。

民国初改称荆紫关,以荆花为紫色象征吉祥之意。

在荆紫关镇的月亮湾,有一个两山对峙的关口。关口外,是八百里秦川,关口内,是开阔的中原。古时,咆哮的丹江与狭窄的古道在这里共同构筑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这个隘口,就是荆紫关之“关”的来历。

历史沿革

西周时绵延八百里的丹江沿岸的六个古城中,荆紫关有两个。一个是位于荆紫关高中校址的永安城,一个是位于吴村和麻坑村的定阳城,也就是后来传说中“包公坐定阳”的地方。

春秋前期属鄀国地,后期至战国前期,荆紫关属楚国三户邑,

战国后期是秦国所属的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于(今河南内乡县东)之地。

秦朝至晋朝,该地属丹水县。

唐朝时期,荆紫关镇曾属内乡县。

公元年,武则天巡视途中路过荆紫关,在距荆紫关不远,现留有武则天歇息梳头的历史遗址一梳洗楼。

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阻断了淮河和汴河的漕运,当时的唐朝*府只得通过丹江航运来转运江淮至关中地区的货物,丹江航运逐渐繁荣起来,位于丹江流域的荆紫关镇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商业古镇。

宋朝时期,荆紫关镇属淅川县。

元朝又复属内乡县。

明朝至清代道光十二年(年),属淅川厅荆子里。

民国初年为西二区。

民国二十年(年)夏季,丹江洪水暴涨,一夜之间荆紫关集市变为白沙之洲,除洪水冲淹外,大量毁林开荒,使丹江河岸严重坍陷,致使河床淤塞,航道不通,荆紫关镇随之百业凋零。

民国二十一年(年)属河南省第六行*督察公署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年)为第五区。

年,改为乡。

年,荆紫关解放,行*建制为第六区。

年撤区改乡,设一个镇,4个中心乡,12个小乡。

年又改乡置区。

年成立人民公社。

年复置区,下辖6个人民公社。

年下辖3个人民公社。

年合为荆紫关大公社。

年12月再改乡。

年6月改为镇建制。

历史遗迹

综述

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建文化遗存。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时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淤古道”,明清时期商业高度繁荣,有“小上海”之称。这里华东十三省、市保存最完整的明清五里长街;这里有掩映于茫茫竹海中的千年古刹——法海禅寺;这里有神秘幽深、险趣横生的天然溶洞——青龙山罗汉洞;还有三省一条街、平浪宫、山陕会馆、呼吸泉、猴山睡佛、猴山石崖……这些或古朴、或俊秀、或雄奇、或庄严的人文景观,无不充分展现出荆紫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大自然的*斧神工。

明清一条街

响誉全国的“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形成于公元年前后,该街全长五华里,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段,它依山傍水,容南北建筑风格和自然特点为一体。街道两旁有房舍楼阁多间,余间门面房均为清代建筑,房屋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古街至今还保存着陕山会馆、禹王宫、江西馆、平浪宫等典型建筑和刘家大院、陈家大院等富商住宅;古码头、古关门、古朴的吊角楼与其他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映生辉。年,“明清一条街”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阮氏三雄》、《包公》、《汉*》、《内乡县衙》等影视作品先后在这里拍摄。

荆紫关古街道

荆紫关聚落沿丹江东岸分布,呈南北条状带走向,长2.5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余间板门店铺,含南街、中街、北街。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镇人民*府在中街。

荆紫关古关门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初名叫草桥关,以丹江上曾架设铺草、垫土的木桥而得名。南北朝时期,因其地形状如臼,易名臼口。明代以荆籽落布驿道,又处鄂豫陕戍守的关口,改名为荆籽口关。清代简称荆籽关,民国初年,以荆花色紫雅丽,寓意昌盛之兆,更名荆紫关。平浪宫

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东,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现有房舍22间,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平方米。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3字。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各2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1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沿中轴线往后是中殿后殿。

山陕会馆

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

禹皇宫

又名湖广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道东侧,坐东向西,面江而建,清代建筑,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规模庞大,具有浓厚的清代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

法海禅寺位于荆紫关镇东北部猴山西南麓。原名莲花寺、大寺。为取佛法无边之意,取名法海禅寺。据寺碑记载,该寺是由西峰禅师创建于唐仪凤二年(年),明朝中期由太虚禅师重修,明末清初两次遭动,清顺治十六年(年)和康熙五年(年)又进行修葺。大雄宝殿及东西禅堂,也于乾隆和嘉庆年间进行修复。白衣阁东楼在咸丰九年(年),同治三年(年)两次遭破坏,又两次进行整修。该面积6平方米,坐北面南。现存建筑颁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大雄宝殿和后殿。现存建筑24间,其中山门3间,大雄宝殿5间,后殿5间。大雄宝殿东侧白衣阁东楼5间,后殿两侧有禅堂各3间,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典雅古朴。大雄宝殿前门上有木雕透花,殿檐上残存有“牧牛图”、“登山图”、“下棋图”、“捕鱼图”和“饮酒图”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原历史名镇荆紫关名字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