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起四纬路,西至五纬路,南北分别以江城大街和五经街为界的区域内,存在着一片百年历史的老旧房屋,与周遭繁华的街道、林立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2月28日,记者走进了这里。
五经街,东起头道桥坝岗,西至凯旋路铁路路基,全长米。百余年前,以它为代表的日本新市街街市,刚刚兴起时,统称为“日本街”。后来,由于直接与安东商贸街兴隆街,即“清国马路”对接,南临江岸日本所占渡口,包括早期日本的手压轻便*用铁路线始发站“铁一浦”,商业日趋繁盛,后称之为“市场通”。在年安奉铁路改轨、改线前,铁路拉动效应未显现,市场通曾经是日本附属地的第一街,风头盖过其他日本街市。
说到“市场通”,就要提到日本的市*建设。日本人在安东新市街的市*规划中,将东西走向的街称为“通”,把南北走向的街称作“筋”,如大和桥通(现七经街)、京桥筋(现六纬路)等等。
市场通南面东西走向的街道分别得名一番通、二番通、三番通、四番通,到了五经街,为什么不叫“五番通”呢?
今年60岁的曾志刚是五经街的老住户,医院当会计的父亲来这里定居,对于“市场通”这个名字,他也很疑惑,“小的时候听父亲讲过市场通这个名字,那个时候我也搞不懂为什么到它这不叫‘五番通’,而叫市场通。后来想想,可能是特意这样取名的。”
原来,百余年前,在日本附属地建设第一期规划中,市场通和堀割通(即锦山大街部分),作为安东中央城区东西主干线大和桥通的“两翼”,称之为“方向干线”。这也是早年日本人“经营”附属地时,为什么东西交通街路都按“一番”“二番”有序排列,突然就冒出一个以汉字命名的街路的原因,凸现附属地网格化道路东西走向“通达”的重要性。
2资历甚老当年的市场通是七道沟附属地建造最早的一条街道。早年,在安奉铁路未正式运营前,市场通是日本附属地街路的中心。以市场通为代表的附属地街路,日本人自称为“日本人街”。自年**时代开始经营,街道纵横有序。在此居住的日本人有户,多人口。
年日俄九连城陆战打响,日本得胜后,日本人急欲把九连城战场上的*需物品、战斗人员投入到奉天(沈阳)、辽阳方向,强征民船,首先中转到“铁一浦”火车站(即江岸皮革厂位置),加紧修建安东至凤凰城轻便*用铁路运输线,转运*用物资。在安东县的日本第一*少佐大原武庆竭力把安东县打造成*需总供应站,建立**署,安置日侨,开设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建立了与“清国马路”对接的“市场通”。所以说,市场通是**时代,日本侵华战略从属下的东北亚第一“商街”,与日俄战争的关联性较大。至于旧时的中央主干线大和桥通的繁盛,则是安奉铁路线正式营运,安东驿建立后产生的拉动效应和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安东事务所大力经营铁道事业所致,相对市场通而言,要晚至少5年。
3商业繁盛由于市场通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商业第一街,尽占先机,所以商业极其繁盛。仅从当年遗留下的老照片和明信片看,有关市场通的,是数量最多的。从老照片上显示的电话线杆顶端密密麻麻的瓷瓶看,这里的电话“门数”远远超过其他街市。商业繁盛,市场通也成为旅游场所,日本侨民、在安东学校就读的学生等,纷至沓来。日本最早的邮电局就设在市场通(后因火毁另迁),管理日本侨民的民团役所设在市场通。市场通周边,北有安东神社,南有菜市场、剧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贸住宅区。
因人口稠密,当时市场通的日本商店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多集中在头道桥以西至六纬路一段。主要有:兴和号商店、丸善商店、小西时计店(钟表店)、一柳商店,此外还有理发馆、运动场、安东金融会社、服装店、家具店……同时,这里也是早期日本各大银行聚集地,有满洲商业银行、株式会社安东银行等。就连早时在帽盔山起家的安大珍也“插足”市场通,成立了“金子商店”,销售代理中外商品,红极一时。
顺着旁人的指引,记者来到了“金子商店”旧址前。初一打量,眼前这座二层小楼有7米高左右,透过破损的门窗,还能看到内部的木制楼梯。房屋侧面的墙壁上,有凸起的水泥,不知是为了美观,还是其他原因。通过外部的设计,依稀还能感受到往日的气派。曾志刚说:“小时候,附近这些老建筑我都进去看过,还是这里最气派。里面的装修是典型的日式风格,以木制为主。后来人去楼空,这里就变成了一座仓库。”
“金子商店”的大名,家住在五道沟73岁的于祥林也有耳闻。
“以前听别人说,金子商店的主人叫安大珍,外号‘安瘸子’,因为他的夫人叫金子雷伊,所以给商店命名金子商店。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好,就盖了这座二层小楼。”
除了上述这些,在“东北沦陷时期新建衙署房产”中,还统计了日本在安东的房产,位于市场通的占据一半,可见当时这里的富庶。
4后期发展年,市场通改称斯大林路、五经路,年,命名为五经街,沿用至今。
上世纪80年代左右,五经街是丹东城区的主要干道之一,有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振兴区文化馆、市体委、市寄卖商店、市电业局等单位。改革开放后,商业大潮初起,一批南方商人集聚与此,大多从事二类机电、电子行业买卖,振八街的机电一条街未成立前,这里曾是机电一条街。曾志刚说:“记得以前街上有家五金商店很有名,去的人不少。这里一度还有过服装生意,我的哥哥以前就在这条街卖衣服,我还帮着他去车上卸货。”
步入新世纪,丹东的城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容越来越“年轻”,但“金子商店”及其周围的老建筑在岁月的侵蚀下,愈发苍老,逐渐被人遗忘。在城市化的今天,商业第一街的繁盛亦是过眼烟云。
责任编辑│魏丹阳编辑│孙坤霖
记者│侯春林
?丹东日报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