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东街临近兴东桥、柴草市街一段(摄于上世纪80年代)
早期商业不甚发达历史上的兴东街是一条长约八百米、宽约十米的街路。它北起沙河镇火车站货场大门前,南经兴东桥与鸭绿江边的粮市码头相联。自北向南依次与沙河镇街、公安街、中兴街、长兴街、兴东后街、兴东前街、柴草市街、兴隆街等街道以及福合胡同等大胡同相交。它的一头是火车站,一头是江边码头,其重要地位无须赘述。
“兴东”之名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兴东街位于著名商业街兴隆街的东部,故名“兴东”。两街交汇的地方,就是位于后潮沟上的兴东桥。也有人觉得,应该是先有兴隆街,再有兴东桥,进而出现兴东街。不管怎么说,兴东街都是沙河镇地区一条举足轻重的老街。
关于兴东桥,72岁、家住江景之都小区的姜吉庆回忆,桥是用石头做的,有20多米长,是一座平板桥。“兴东桥位于汤二虎楼正门的西面,这座桥方便了百姓出行,平时有很多人经过它。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能看到这座桥,等到上世纪60年代,这座桥基本就看不到了。”
兴东街从诞生那天起,就以交通运输著称,工商业反倒不太发达。据年至年的统计,这条街上只有织白布、粗布、毛布的源记、福顺、天合恒,染布的公合湧、福增顺油坊和永远油工厂这几家企业。年,日本广岛市的三宅株式会社迁入安东(丹东),在兴东街与公安街交汇处建立了由日*部队管辖的“满洲制针株式会社”。起初,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所限,只能由日本运来半成品进行再加工。年,生产初具规模,拥有制针机10台,工人五十余名,日产手缝针二十余万支。安东市民主*府接管后,改名光华制针厂,仍由日本人维持生产。年10月,国民**府*将厂名改为东北民用机械一厂,因日本人回国而停产。年,恢复光华制针厂名称。年1月恢复生产。年6月,职工达一百余人,年产手缝针万支。到年,全厂已拥有专用设备一百四十余台,职工三百余人,部分产品出口创汇。
(网络图片)
后期逐渐走向平凡兴东街曾有两家较大的木制品企业,一家是安东市木器厂,另一家是木材公司家具厂。年,安东市内有木匠铺三百七十余家,从业人员五百余人。合作化时,个体手工业者组成了16个木器生产合作社。其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五合作社后来合并成了安东市木器厂。到年代,工厂的产品已有七百多种。如:工业用的电木盘、电线条、工具箱;农业用的打稻机、水轮泵、大车;民用的各类木器家具以及医用、教学用的各种木制器具等。进入年代,设计出了高档的席梦思床、带抽屉或带斗的沙发床、折叠式钢管床,以及国际流行的板式组合家具等。木材公司家具厂也同样生产了许多流行家具。
此外,兴东街还有一个声名远播的大型国营企业——丹东热工仪表厂,这个厂生产的煤气表行销全国;兴东纸制品厂也坐落在兴东街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生产的各种专业档案袋、档案盒被全国铁路系统采用。
由此可见,兴东街有着辉煌的过去,可在当地住户看来,“平凡”是这条街的主色调。71岁的李仁财,小时居住在兴东后街、汤二虎楼水泥岗楼对面,他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还有人在土坝对面的鸭绿江里挑水吃,我家门口有一口自来水公用井,要排队。总之,这条街给我的印象不太深,只记得那时的兴东街很长。”
对此,姜吉庆深有同感。“从我有记忆开始(上世纪50年代),兴东街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两边都是低矮的平房,住户密集。平时也没有什么活动在这举办,日子过得很平淡。”
这种平淡的时光一直持续到两千年左右。上世纪90年代末,这条街上的企业陆续迁走,有的经营不善倒闭。后来,随着旧区改造,兴东街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部分街路被江景之都小区覆盖,旧有的痕迹荡然无存,留下一些片段的记忆。
(本文部分史料据《地名档案》《位老人口述安东》)
责任编辑│魏丹阳编辑│杜溪
于秉义记者│侯春林
?丹东日报社
▲航天互动嘉年华特价票,下单赠儿童票
▲出口韩国的豆酱,两瓶免邮
▲网红冰酒超低,一瓶包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