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70后参加中国地名大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TUhjnbcbe - 2021/6/12 15:41:00

这是朝朝暮暮的第91篇文章

全文字

1

缘起

作为一个标准70后,我喜欢地理,更是热爱祖国的壮美山河。回想小时候的学习生涯,虽然各门功课都不错,但最爱的却是地理。说到地理,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初中的地理老师——杨涛。我们的初中在群山之间的一个山坳里,风景秀美,清澈的小溪在学校中央静静流淌,周围山峰的绝壁上还有通行的车辆。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交通不便,设施也不完善,晚上经常停电,因此晚自习多数都是烛光相伴。这其中,地理课的晚自习是大家最期待的。杨老师会把我们按座位分成四个组,开展答题竞赛。先是必答环节,每个组的所有人都轮流在黑板上答题;然后是抢答环节,自然是各组高手的对决。每个同学为了答题都将地理书背得滚瓜烂熟,连犄角旮旯的冷知识都不放过。因此,我们班的地理成绩自然是节节攀升,大家对地理的兴趣空前高涨。即使到高中地理会考的时候,我也是满分过关。虽然我们的初中后来因为建设山区水库被撤销了,也很久没有杨老师的消息,但他组织我们开展的原始版中国地名大会(巴县一品职业中学初中部赛区),让我们受益终身!没想到28年后的今天,我居然参加了真正的中国地名大会。这还得感谢朝朝的母亲——豆豆外婆和儿子。在中国地名大会第一季播出的时候,儿子就拉着我陪他看,我们倆还一起跟着选手答题。外婆笑着说:“不如你去报名参加第二季吧!你对地理这么感兴趣!”我当时也没放在心上,毕竟参赛的选手们都太厉害了,地名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广,我自己几斤几两还是心中有数的。后来第二季开始报名的时候,朝朝和黑豆也都鼓励我。我考虑到工作比较忙,记忆力也下降,心里还是有些抵触。在家人的鼓励(威逼)和劝说(唠叨)之下,终于报了名。没想到几天之后,有个好听的声音给我打来电话,说是中国地名大会导演组的康导,想进一步了解我的情况,电话里让我做了几道测试题。总体来说,我答得并不算好,导演让我等消息。过了几天,导演组又让我录了一段自我介绍的视频,重点讲一下家乡的一个景点,于是我又为此折腾了好半天,献上了自己的“真情告白”。时间一下子来到9月,康导正式通知我,确定可以参赛了。我此时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有兴奋,有憧憬,也有担心和不安。好在有单位领导和团队的支持,才让我下决心开始搜集资料,准备第一次的地名大会初体验。

2

中国地名大会初体验

正式的比赛从10月9号开始,录制的地点在北京蟹岛度假村。基本上是隔一天录一期,直到月底。我因为国庆节带孩子们去南疆游玩,因此从11号的第二期开始参加。10月11日凌晨2点半,我们结束了中秋国庆南疆自驾旅行,风尘仆仆地从*库尔勒赶回北京。没睡几个小时的我早上6点半起床,睡眼惺忪地赶往录制现场。导演组很贴心,安排几位第一期的选手给我们介绍情况,有来自山西介休的邓文涛、来自鸡西的尹凤亭和跟我一样在北京工作的郑海利。后来吴导和康导又特意给我们新来的选手详细介绍了赛制,具体如下:现场的50位选手分为五个方阵,分别代表教师、学生、才女、各行各业和行走天下;上期有5位守擂者,在第二现场。比赛分上下半场,先是两道题突围题,所有选手都作答,根据答题的准确率和速度,每个方阵选出1个人,到方阵前方进行答题(号称猛虎下山)。这5个人答第三道题,选出1个人,作为挑战者(号称蛟龙出海)。从5名守擂者中由电脑选出3位接受挑战,挑战者可以确定跟每位对手比什么内容,战胜一位守擂者得1分。上半场的挑战内容为城市展演、千亿像素看城市(VR)和地名故事会;下半场的挑战内容为城市版图(或城市展演)、达人讲述题和地名飞花令。上下半场的挑战者得分高者成为全场挑战者。除了上下半场的突围题,在挑战赛期间,方阵的选手会有同步答题的机会。答题准确率和速度排名第一的选手将成为逆袭者,他将与全场挑战者进行地名天梯PK,获胜者替换掉此前挑战赛中失利的一位守擂者,成为新的守擂者。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的题目设计别出心裁,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一是应用了最新科技成果——VR眼镜。选手先是根据屏幕上的三张高像素照片,抢答对应的城市,然后带上VR眼镜,寻找特定的地标建筑(如深圳的邓小平雕像),最后寻找深藏城市某处(如北京八达岭好汉坡)的中国地名大会定位标,回答相关的问题。二是城市版图题。屏幕上先勾勒地级市的轮廓,再勾勒所在省级区域的轮廓,选手们抢答地级市的名称。对于天天研究地图的小伙伴们来讲,这道题生动有趣。三是天梯轮战。天梯是最受欢迎的项目,第一季中天梯是突然死亡法,只要回答不上来,就突然死亡,选手们心有不甘,观众也意犹未尽。这次改进为天梯PK,两位选手轮流天梯,中途卡壳后对方答题,看谁先登顶。不过代价就是天梯的题目明显难度加大了。了解完赛制和题型,我就摩拳擦掌,信心满满地准备向舞台中央发起冲锋。没想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很快我就遭受到一万点暴击。首先是准确率低,开始答题才发现,中国之大,地名文化之丰富,远远超出咱们的想象。比如说第一题就是一道让人吃醋的题,虽然我以前确实爱“吃醋”,可咱中国的醋实在是太多了,什么山西老陈醋,江苏香醋,保宁醋,永春醋,产地都在哪里?还好是连线题,不知道就蒙吧。再比如线索题:线索一,号称“红色东方”;线索二,出产东港大米;线索三,“断桥”闻名于世。正当我还在苦苦思索的时候,“嘀、嘀、嘀”的时间提示音响起,我就只好根据“断桥”答了个杭州。提交之后才想起还有一个断桥位于丹东的鸭绿江上,我们还专门带着黑豆去拍过照啊(十岁走遍中国之第二站辽宁)。有一些题是压根不知道的,比如“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在哪里?“敦化”名称出自哪里?“漳水横流”的城市?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出生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在哪里写的?七仙女在哪里下凡等等;还有一些题涉猎过,但不确定,比如“墨石公园”是在阿坝还是甘孜?盱眙是念xuyi还是xuyu?武威有哪个沙漠?等等。特别遗憾的是第三期,展演城市是重庆奉节,这可是我的家乡啊,我在年和同学们一道,赶在三峡合拢前专程去实地考察了一趟;二十年后,我又带着孩子们故地重游,体验主席诗曰“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预言,此时白帝城已经变成了湖中的孤岛。千亿像素题目的城市是北京,第一张照片就是天天在我们家窗前看见的国贸地区。唉,谁让我突围题没答对呢,没机会啊!更要命的是手速太慢。主要是我平时阅读就比较慢,看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等我读完题干,再做判断,几秒钟就过去了;还有就是我也很少玩电子游戏,在IPAD上点选总是慢半拍。咱们的选手中,我作为70后,真的也算中老年组了,比我大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大哥,80后也不多,大部分都是90后,00后,最小的只有八岁,跟青豆一样大。平时我看青豆玩“跳舞的线”,那个手指上下翻飞,整得我眼花缭乱。还有一位选手据说是钢琴高手,号称“八爪鱼”。经过几轮战斗之后,我给自己制定了战术纪律:不跟年轻人拼手速,首先要尽量确保正确率;只有在不知道结果、只能靠蒙的情况下,才用最快的速度点选。就这样,一期期看着大家都奋勇争先,不断“下山”、“出海”,心里不免开始失落起来,虽说重在参与,可这老是充当只吃盒饭的“群众演员”,总不是个事儿啊。再后来,导演组又把我从第一排调到后排,更让我心里瓦凉瓦凉的,心想是不是导演组也对我放弃治疗啦?一下子来到了第八期,剩下的机会已经不多啦。今天上半场的第一题是问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是在哪里发射的?我脑子里回想起当时最后一颗组网卫星还曾推迟发射,有网上消息还猜测说是不是别国进行电磁干扰。因此果断排除文昌。而北斗三号共有几十颗卫星,一定是在发射条件最好的地方。西昌号称月城,相对酒泉和太原来讲纬度低,温度适宜,可选发射窗口多,肯定是最佳选择。果不其然,鲁健老师揭晓正确答案就是西昌,但所有选手的正确率只有不到20%。第二题是一道音乐题,题干是一段乐器演奏的音乐,问来自哪个省级区域?我听着像是马头琴演奏的,就选了内蒙古。回答正确。虽然两题都回答正确,可我也没报什么希望,我知道牛人太多了。直到鲁健老师揭晓此次“下山”结果,“北京彭永伦”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我才相信第一个小目标终于实现了。颤颤巍巍地下山,第一次站在方阵前的答题台,虽然面对镜头努力保持微笑,可心里还是不免有些紧张。我们5人此次的题目是逆向思维题,分为3个小题:在延安、陇南、上海、嘉兴这4个城市中,选出符合条件的城市;一是开过*代会的城市,二是长征经过的城市,三是毛主席撰写《论持久战》的地方。因为要抢时间,来不及深入思考,一我选了全部城市,二我选了陇南和延安,三我选了延安。正确的结果其实我相信大家仔细想想都能知道,答题的情况是我们5人只有1人全对,我排名第四。好吧,第一次“下山”后,“出海”失败,重新回到山上。不管怎么样,能够下山,这次就不算白来了。到了第九期,上下半场的突围题我都有错的。上半场是线索题: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出生地——济南;下半场是牟定腐乳产自哪里——云南。好在同步答题我都答对了。正当我以为这期又当群演的时候,没想到鲁健老师宣布的全场答题前五名有我,最终的逆袭者居然是我。这下我真是有点蒙圈啊,我明明错了两道题的啊。后来海利才告诉我,原来逆袭者不看突围题,只看挑战赛中的同步答题。我就在这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中央,与全场的挑战者上海蔡睿进行天梯PK。要知道,能玩一次天梯,可是我们所有选手的梦想啊。只是这圆梦的瞬间来得有点突然。站在舞台中央,我的小心脏啊,各种怦怦乱跳。我平抑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向鲁健老师问好,向大家介绍我自己和我的两个家乡——北京和重庆。我和蔡睿来自同一方阵,我们还曾经是同桌,这次同室操戈,不免心心相惜。天梯开启,再一次让我蒙圈儿了。题目都是各种古镇、夜市,除了青岩古镇路过过,其他的压根儿没有听说过啊!还有就是夜市,除了士林夜市听说过,其他也都跟我是行同陌路。唉,这下可是糗大了,好不容易冲到台上想表现一把的,结果却露怯了,还是怨自己准备不足啊。在每次的旅行规划中,因为我酷爱摄影,壮美的景色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相关的历史文化也是我希望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顺便品尝美食,体验民俗风情。去过几个古城,比如朱家角、木渎古镇、大理古城、平遥古城、和顺古城等,由于停车不方便,也经常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因为我们游览的时间通常都是*金周),所以古镇确实少有考虑。唉,事已至此,还是好好宣传一下我的家乡吧。带着丝丝遗憾,来到了第十期。上半场的突围题,第一题就出师不利,是关于乐清的读音,平时都叫乐(le)清,结果是乐(yue)清。下半场的突围题,第一题是线索题,这里有神仙湾哨所,民丰大枣远近闻名,鲁尔班大叔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神仙湾哨所很多人估计以为在海边,但一看见民丰大枣,我就知道是和田了。第二题是特别出题人出题,恐龙化石的发现者——来自地质大学的教授提问:綦江龙的綦江,因什么而得名?綦江是我家乡重庆的一个区,我外婆家就在綦江的天台山下。虽然我并不确定知道綦江名称的由来,但以我对綦江的了解,排除了其他三个选项,选择了江水颜色这个选项。这两道题的正确率都不高,因此我这位手速慢的老同志再次有机会下山答题。这次是一道填空题,为不同地级市的自然保护区填入所在省级区域名称和所保护的动物。这次我沉着应战,既全部回答正确,时间还排名第二,嗯,进步很大!虽然差一点点成为挑战者,不过输给“未来的冠*”,我也相当知足了。除了我自己的表现,其他选手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整体的实力和第一季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相信大家都已从电视中看到了这些选手的风采,比如帅气的邵旭涛,惜字如金的赵九州,美丽与智慧兼具的叶珊和鹿漫漫,热心沉稳的*人陈鹏,走遍天下又豪爽的邱晨,憨直有趣的胡滨,诗人王祥龙,人气明星代金旺,图像识别专家和助攻王初礼阳,儒雅而又四平八稳的王海岩,十二岁的小王者徐子正,以及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功力深厚的专业级选手齐创业等等。

3

地名链接的友情

第二季的选手中,有一半左右参加过第一季,其中大连刘大为这次带着8岁的儿子刘云曌越来一起参赛,还有张家口胡炜携爱妻共同参赛。二十多天的录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几个吧。一是关于选手们的地名标签,多数都是以自己的出生地和家乡作为标签,比如榆林郑海利,虽然工作在北京,但确实是如假包换的绥德汉子,老婆也是他的高中同学,地道的米脂婆姨。而我就用了第二故乡——北京作为标签,当时考虑的主要是我上半生在重庆,下半生在北京,北京是我成家立业的地方。还有一些选手,比如海岩老师,第一季用了四平,第二季想用中山;比如小熊同学,第一季用了道县,第二季想用永州。虽然胡阿祥老师建议大家用出生地作为每个人的地名标签,但每个人有自己的具体情况,这丝毫不影响大家对家乡的热爱和积极推广。二是虽然每期节目播出只有90分钟,可录制的时间超长。在漫长的等待间隙,音响师会播放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选手们就跟着引吭高歌,有的甚至翩翩起舞。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姚导给我们唱歌。姚导漂亮温柔,深受大家喜爱,当她甜美的声音响起,录制的辛苦都能随风飘散。除了姚导,我们也喜欢听鲁健老师唱歌,鲁健老师真是全能型选手,各种歌曲,张口就来,不愧是小曲库。三是我们发现一个小小的规律,参加地名大会的选手多半来自北方,有人提出难道是因为北方重视历史文化、南方忙于经济建设吗?特别是鸡西这个地方,在本季地名大会上可谓出尽了风头,分别有鸡西初礼阳、鸡西李巍和鸡西尹凤亭三位实力选手。固镇的齐创业同学别看漫不经心,却能经常逗大家捧腹大笑。豪爽的邱晨小姐姐叫大家“老弟”,创业同学就叫大家“老哥”,有一次他和初礼阳对决,不叫人家“初哥”,而叫他“鸡哥”,逗得鲁健老师乐得都想起了“山鸡”。在最后的总决赛时,创业同学还总结说:我们这次不仅有初礼阳是“鸡大哥”,还有李巍这个“鸡大叔”,更有老大哥尹凤亭这个“鸡大爷”。举座晕倒。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十二期的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已经落下了帷幕。虽然我们都戏称自己就是天天蹭盒饭的群众演员,虽然每次录制都是六七个小时,坐得屁股都跟板凳粘到一块儿了,但只要想想嘉宾老师都还在坚持,更有鲁健老师在台上可是站六七个小时,还要不断地说话(后面两期嗓子都有些哑了),想想导演组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录制完之后还要加班到深夜,我们还有什么坚持不了的呢?!虽然由于个人知识和水平有限,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但能够参加此次录制,对我来讲还是意义非凡的,毕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首先,在这个舞台上,有幸结识了很多对地名文化痴迷的好伙伴。大家志同道合,分享和交流对中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探索与感受,相互鼓励,携手前行。其次,嘉宾老师精彩的点评让我们对于中国地名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地名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时空积淀和未来发展;嘉宾老师和鲁健老师的敬业精神,更是让我们深受触动。最后,这次大会让我们在见识中国地名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更认识到自身的诸多不足,还有许多的短板和盲区。《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年底,我有幸成为全国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地理标志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这次《中国地名大会》的参赛经历将为我下一阶段更深入地了解和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地名文化,更好地参与保护及推广地理标志产品,激发出更多的小火花。从此以后,地名,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段时空的缩影!这个赛季虽然结束了,却又是一段全新旅程的开始,期待在未来的时空版图中,与有爱有梦敢去追的小伙伴们,山水再相逢!

《70后》系列持续更新中,想了解更多,请戳下方:

01|70后|我是如何考上清华大学的?

02|70后|来吧,让我们一起乘风破浪!

03|70后|我心中的她力量:源泉、成长和激发

04|70后|年冬至,您的“光”已送到!

欢迎转载分享

如需授权请后台留言!

1
查看完整版本: 70后参加中国地名大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