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骏驰,爱好文学,现就职于市直部门。
初到延安
年6月下旬,在当时的伊盟*委组织部*总支的组织下,部内有二十多名同志去革命圣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
部里包了一辆大轿车,从早晨六点三十分出发,开始了这趟红色之旅。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沿途扑入你的视野的是绿油油的庄稼。当年伊克昭盟刚跨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工作正在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但毕竟经济属于转型时期,交通运输业也还比较落后。从东胜到榆林神木县,好多路段还不全是柏油路,汽车行进在路上还有些颠簸。大轿车从大柳塔进入榆林地界。大约早晨九点左右,我们乘坐的大轿车才进了神木县城。车在县城停了十来分钟,大家下车做了修整,然后继续前行。
八九十年代丹东*海大客车
中午十一点四十左右,我们一行进了榆林城。盟委组织部办公室事先和榆林地委组织部进行了联系,榆林地委组织部办公室过来一位副主任,给我们简单安排了饭菜。当时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不是太好,我记得那顿午餐豆腐不少,快成全“豆腐宴”了。大家都表示理解!午饭用毕,我们继续前行。从榆林城出来,大轿车就一直在陕北*土高原的山沟里行走,先后经过米脂县城、绥德县城、清涧县城、延川县城,大约*昏时分,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市原名扶施,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年初红*入驻前,由张学良东北*把守。延安的城区位于宝塔山、凤凰山和清凉山三座山的山脚交界处。一条延河把延安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宝塔山、凤凰山位于河东,清凉山位于河西,与宝塔山隔延河相望。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同伴从位于清凉山脚的一家宾馆起床。出了宾馆大门,向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宝塔山上的宝塔。宝塔是延安的象征,是红色中国的象征,是中国共产*中央的象征,就像解放后天安门是北京的象征、是*中央的象征一样!望着宝塔山,我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了著名诗人贺敬之所著《放歌集》里《回延安》的几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时突然从三座山形成的几道沟里传来了激昂雄壮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革命歌曲,“风在吼,马在啸,*河在咆哮,*河在咆哮……”“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合唱团的集体大合唱和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独唱,让我顿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当时产生了时空错觉,感觉我不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延安,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北!
延安宝塔山
参观杨家岭
吃过早饭,大家上了来时所乘坐的大客车,开始参观革命遗址杨家岭。杨家岭在红*到达延安后,曾有五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和中央领导人的居住地。大轿车停稳后,大家有序下车。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中央大礼堂。中央大礼堂是延安*民为*的“七大”召开夜以继日修建的开会场所,用青砖砌成。西侧靠北是礼堂的大门。大门上方从右至左刻着“中央大礼堂”五个大字。据听杨家岭讲解员介绍,礼堂大门上方的墙上,原来还镶嵌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由当地石匠镌刻的四个大字“实事求是”,每一个字有一米见方,刻在了四块方石上。后来在*中央撤出延安、转战陕北之时,当地*组织将四块刻字的石方掩埋了起来,以防蒋介石、胡宗南的国民**队破坏。解放后,刻有“实事求是”的这四块石方作为革命一级文物,被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进入大礼堂,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简陋的木头座椅,共有二十多排。每一排座椅的背后,都装置着固定的横板,以方便后排与会者记录,最前一排座椅的前面,都摆放着一个个小方桌。礼堂的主席台位于正南方。主席台上方呈拱形的梁上镌刻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十二个大字。
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主席台上的桌椅也很破旧。试想想,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就是在这样的艰苦而简陋的条件和环境下召开的。大礼堂左右两侧是大窗户,镶有玻璃,连接窗户的墙上,安装着“V”字形架子,“V”是英语单词“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译成汉语是“胜利”的意思,听讲解员介绍,当年召开“七大”的时候,“V”字架左右都插有小彩旗,彩旗上写有“庆祝*的七大召开”“抗战胜利”等口号。从大礼堂出来,旁边是一间大会议室,听讲解员讲,这是当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办公地点。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在这里召开,毛主席全程参加会议并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治服务,要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方向,鼓励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创作反映边区、反映现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作品。从那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作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河大合唱》等文艺作品。当年文艺座谈会结束后,毛主席还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合影留念。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与文艺工作者的合影
从当年的中央书记处办公室出来,我们跟着导游还参观了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少奇同志和任弼时同志的住家。毛主席在杨家岭的住房是三孔窑洞,窑洞内陈设简单。就是在这里,毛主席完成了《矛盾论》和《实践论》等四十多篇宏文巨著的创作。毛主席在杨家岭居住了五年。年边区掀起大生产运动,当时毛主席正住在杨家岭。为了支持大生产运动,主席带头在住处院子的坡底下开辟了一块园子地,种植蔬菜等农产品。年画《杨家岭的早晨》反映的就是毛主席和警卫战士给所种植的庄稼浇水的情景。
杨家岭革命旧址
往期回顾
白成祥/日本见闻
曹霞/岁月如歌,冷暖自知
☆☆☆☆☆☆☆☆☆
转载请注明来源。主办单位:好古学堂
主编:白艳
副主编:王爱明
编辑:张咪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