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丹东新区》栏目开栏以来,后台收到了诸多读者的投稿,这其中有见证新区美丽瞬间的图片,也有讲述自己和新区故事的征文。今天,让我们来聆听其中一位在新区管委会工作8年、逐渐从新区发展的“旁观者”转变成为“亲历者”的机关干部的真情讲述,在她那如诗般的语句里,感受她对新区的眷眷深情。
情牵新区
9月30日,“丹东新区零距离”发布《见证?丹东新区》征集活动,读罢,不禁心潮涌动,很想动笔写点什么,可下笔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闲暇时,走路时,做家务时,睡觉前,我在脑中酝酿构思,虽然文章还没有眉目,更未成型,题目倒是想了不少,如《新区恋曲》、《创城路上的新区》、《新区,从地名说起》……
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新区是丹东的“西子”,我总是担心自己笔拙,少一分不足以素描新区,多一分则破坏了新区的美好和恬静。直到看见“丹东新区零距离”推送新世纪佳园南区居民康耐的摄影作品时,我终于按捺不住,经过几个夜晚的辗转,慢慢梳理8年往事,我与新区的故事就缓缓展开了。
邂逅新区
年因工作需要,我被借调至位于老商贸旅游区的新区管委会。虽然我之前生活和工作都在浪头,但除了认识曾经的芦苇塘、水田地、冶炼厂大烟囱,及曾经的各村组和红砖委,对“后起之秀”——新区却一点儿都不熟悉,只是偶尔在视线所及之处,看到高过新开岭的幢幢新楼,恍惚间感觉是空中楼阁,又好像是海市蜃楼。
到管委会后,总会在电梯里听到同事们谈论着新区某某项目要开工时兴奋的声音,也时常能看见各个项目进展情况见诸报端,从仪器仪表园到金泉工业园,再到楼盘、学校……
真实的新区究竟什么模样?同事的谈论和报端上的文字并非能完全勾勒出新区在我脑海中的样子。直到一次跟随领导来新区采风,当车驶进新区地界时,我猛然发现,记忆中的浪头港、浪头三叠、义龙山山头、大片大片的水田地、茫茫的芦苇荡、沿江尘土飞扬的堤坝、荒草丛生的水泡子和泥泞的村堡路、零散盖在田野里的农家,都荡然无存。视野里一片辽阔的新天地,迥异于老城区的形象:宽阔的街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整齐划一的工业园区、漂亮的校园、景色各异的行道树、青葱的绿地……我仿佛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分不清哪是曾经走过的村路、进过的农家……只觉得满眼的新,满眼的绿、满眼的敞亮。
采风之行,让一向乡土的我对新区有了不同于老城区的认识和大概的轮廓,心里不免向往今后某一天,自己能如数家珍地介绍新区,让老城区居民也都向往新区,都不约而同来新区看看。
融入新区
年3月,管委会整体搬迁到新区金融大厦。站在17层的办公室窗边远眺,窗外潮平两岸阔的江景,高低错落的楼宇,与横跨鸭绿江的新大桥遥相呼应……虽为初春,新区却已告别了春寒料峭,景色一片欣欣向荣。
我决定,眼前美景与大好时光再也不能辜负。从那时开始,我便和同事利用午休,一个中午走一条街路,从街路转入小区,从小区走到公园,从近景走到远景。期间同事抓拍了不少沿途美景,而我也将一些街路名熟记于心,从“国”字打头的“国安路”“国强路”“国瑞路”“国祥路”,到“文”字打头的“文永路”“文庆路”“文安路”“文澜路”“文祥路”,再到鸭绿江大街、银河大街、中央大道、国门大道、*海大街、中心北路、金河大街、洋河大街、爱河大街、英才街、科技街……
近两年,新区又响应民生诉求,引驻庆鑫大市场、建设实验小学新区分校、医院新区分院挂牌、铺设健身步道、开通金河大街,加紧打通台北路、安装路灯……新区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备,新区人也感受到了更便捷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成果。而作为一名新区工作者的我,也在时光的流转里,让自己渐渐成为了一个用身体力行去向他人宣传和介绍新区“代言人”。
因工作原因,这些年我也走遍了新区各个社区,看着一个个社区有着老城区不能媲美的办公场所和各类活动室,来自省内外的居民不定期参加多彩多姿的社区文体活动,很是羡慕和感动。今年年初,我市再次获得-创建周期即第六届全国文明提名城市资格。新区作为建成区,也纳入创建范围。身为区创城办负责人的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区一街一景、一花一树,一社区一文化的美好。
奋力笔耕中,天已大亮,做饭吃饭,收拾停当,出门赶通勤车。坐上通勤车,车停停靠靠,七拐八拐驶入滨江西路,看着沿途渐*的银杏树、平缓流淌的江水和驶向新区的车流,心情瞬间美丽,车也在这儿美丽的心情中,驶向我心心念念的新区……
----------本期图片投稿大部分来自读者王宁,她利用工作时的午休时间,捕捉了新区很多美景的细节,映山红、樱花、京桃、紫丁香、海棠、野玫瑰、木槿、天女木兰、榆叶梅、冰排、江鸥、白鹭、垂柳、江船……这些惹人喜爱的四季花儿和景儿,都是她镜头里的自然模特。
文字投稿人:薛建坤
图片投稿人:王宁
整理:晨溪
编辑:木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