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振安区东北部的楼房镇,距丹东城区中心不足15公里,国道贯穿全境,5个行*村,1.6万多人口,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两万多亩。镇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
山水楼房
10月23日一大早,采访组出丹东城区沿国道东行10余公里,在一交叉路口处见一巨石,上书“山水楼房”四个大字,楼房镇到了。
近年来,楼房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原生态山水资源,把发展的思路定位在“山水楼房·生态旅游小镇”上,全力打造城市“后花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根在心里,更应落实在行动中。”镇领导介绍说,楼房镇紧靠爱河和三湾水库,守着全市百姓的“水缸”,污染环境的企业绝不上马,影响涵养水源的农业经济林实施有步骤地消减,环境卫生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一刻也不曾放松。
梨树村村民过去收入主要靠放柞蚕,近年来,上级将这里划定为“经济林变水源涵养林”区,村民们陆续舍弃了放蚕营生,两万亩蚕场转化为水源涵养林。
建家园为花园,化田园为公园。从3年始,修路、建文化广场、栽花种草、安装路灯、垃圾处理等,全镇累计投入上千万元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前年,镇里还实行了集中供热。
该镇还着重把好山好水转化为优势资源,提升生态旅游质量。规划了孤山生态农业产业园、五龙山北麓休闲运动旅游带、爱河观光旅游带等,形成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发展格局。如今,全镇拥有鸿溪谷休闲园、九花沟生态园、李园观光园等5处休闲观光园和4处采摘园。
位于孤山村10组的鸿溪谷休闲园,山峦环抱,风景秀丽,是一个集民宿、农业采摘、休闲等于一体的旅游项目。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设计在树上建造打卡网红“树屋”,给游客提供别致的旅游体验。
位于梨树村的九花沟生态园,以生态农业开发为重点,让游人在休闲观光的同时,体验种植养殖的乐趣。去年在水上竞技、滑草运动、垂钓、观光等基础上,增设了水上乐园、环山观光、七彩滑道、五彩滑雪等项目。
规模农业让农民鼓起腰包
近年来,该镇农业产业化意识增强,用规模化打开农业发展新局面,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目前,全镇发展香菇设施大棚及蓝莓、软枣等小浆果种植面积达亩。
马家村发展规模化农业有一定的基础,以前茼蒿、小白菜种植面积在全省都数得着,是丹东市区有名的“菜篮子”。如今,该村发展茼蒿、小白菜种植面积达多亩、余个设施大棚,年产量约30万公斤。
除了茼蒿、小白菜,这几年该村的香菇也发展迅猛。在马家村7组,有一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30余栋新建的冷棚一字排开,加上原来的设施暖棚,共有大棚50多栋。合作社负责人吕永柱介绍,4年初,他投资90万元建了6栋大棚,尝试种香菇。“去年共产香菇25万公斤,产值近万元。”近两年,吕永柱的香菇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并成立了合作社,今年又建了26栋冷棚。
该镇东城村也有一家与吕永柱家规模相近的食用菌合作社,这两家合作社的香菇种植规模在丹东地区均属大户。
不只香菇,在梨树村10组,有一家蓝莓种植基地,现有21个蓝莓种植大棚,占地余亩。基地老板王世东介绍,0年,他通过流转土地尝试规模化种植蓝莓,这两年基地的蓝莓都进入了盛果期,去年销售收入达到了万元左右。
“华洋”成长的秘诀
楼房镇辖区工业企业数量虽不多,但每年产值却不低。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4.84亿元,实现税收0万元。其中贡献最大的企业当数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去年该企业产值达3.4亿元,创外汇多万美元,成为镇内工业的支柱企业。
当天,采访组来到位于楼房村4组的该企业厂区,多台机械设备正满负荷生产,一派忙碌。在偌大的绣花车间,全自动化电脑控制,仅有一名工作人员在操作管理。企业管理人员介绍,该企业主要生产各式服装、羊毛裤及绣花等产品,销售量的80%为出口。企业有5条全自动生产线,当产品订单供不应求时,还有30余个外部协助加工厂,加工能力可达多万件。
诚信经营、科技创新是企业赢得客户的法宝。一次,产品交付前发现部分产品不合格,企业坚持返工,并将该批产品从海运改为空运。尽管增加了成本,但却按照合同保证了质量和交货时间。据介绍,企业有80人的科研队伍,每年投入研发资金不少于70万元。企业还与辽东学院等院校合作,借力引智,让企业产品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来源:丹东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