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对点训练原改句表达效果题组
TUhjnbcbe - 2022/2/27 13:14:00

第一组

1.(·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期末考试)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喜欢带有清香和颜色的荷花,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和高贵品质,更喜欢她的气节。”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更喜欢她廉洁不腐败的气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句是“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更喜欢她廉洁不腐败的气节”,改句是“我喜欢带有清香和颜色的荷花,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和高贵品质,更喜欢她的气节”。改后的句子是一般陈述句。原句由多个独立的短句子组成,“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三个短句构成排比,强调了荷花的“淡淡清香”“淡淡粉红”“亭亭玉立”的特点。另外这三个叠词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引用,增强了句子的诗意和音韵美。“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更喜欢她廉洁不腐败的气节”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既突出了荷花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答案 ①在句式上,原句由独立短句构成,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荷花的香味、颜色和形态的特点。②在修辞上,原句运用叠词、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③在修饰语上,原句使用了“淡淡”“廉洁不腐败”等修饰语,更生动、更准确。

2.(·广东汕头教学质量监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苍茫大雨下的树,随着风向,它们波浪一样倾倒成统一的姿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半夜,雷电牵着滂沱大雨。我突然忍不住冲动,要去森林里看看那些大雨下的树。我站在林中山崖上的一个亭子里,闪电在天边一下点亮,这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苍茫大雨下的树,随着风向,它们波浪一样倾倒成统一的姿势,像手挽着手,像风雨中的搀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先找到两个句子的不同点,然后再进行比较,挖掘其表达效果。原句“这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苍茫大雨下的树,随着风向,它们波浪一样倾倒成统一的姿势,像手挽着手,像风雨中的搀扶。”改句“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苍茫大雨下的树,随着风向,它们波浪一样倾倒成统一的姿势。”原句中“像手挽着手,像风雨中的搀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树倾倒的姿势比作手挽着手,风雨中的搀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在风雨中摇曳的状态;比喻句独立成句,能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且使用了短句,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有气势。原句中“这”指代上文内容“闪电在天边一下点亮”,和原文衔接紧密,而改句换了叙述角度,将叙述角度变成了“我”,不如原句结构紧密。

答案 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树在风雨中倾倒的姿势比作手挽着手、风雨中的搀扶,生动形象。②比喻句单独成句,突出强调树在风雨中倾倒的姿势,读来具体可感。③使用短句,韵律感强,有气势,朗朗上口。④原句更好地承接上文。原句“我”更看清楚树在风雨中的姿势是“闪电点亮天边”带来的结果。而改句偷换了叙述角度,不如原句与上文连贯统一,衔接紧密。

3.(·黑龙江哈尔滨期末考试)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精疲力竭地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我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改句子与原句相比,虽然在语义上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主要是因为原句所用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首先,原句准确运用一系列动词“抓住”“揪牢”突出紧十八盘新砌的石级的窄和险,和前文“我胆怯了”相照应;“走十几步,歇一口气”形象地表明紧十八盘的高,和前文“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相照应。这些词语的运用,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我”登山时的艰难。其次,原句最后,程度副词“终于”的准确运用突出了“我”通过种种艰难最后到达“南天门”时满足、舒畅的心情。由此可知,与原文相比,原文句子更准确、鲜明、生动,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原文更生动形象具体;“抓住”“揪牢”“走十几步”“歇一口气”一系列动词突出表现了登山的艰难;“终于”程度副词,写出经过艰难攀登到达山顶后,心情的舒畅和满足。

4.(·湖南三湘名校联盟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乡村古屋的灰瓦、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先找到两个句子的不同点,然后再进行比较,挖掘其表达效果。从修辞上看:改句是短语“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乡村古屋的灰瓦”“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的并列,而原文用三个“看过……”构成排比句,能够增强气势;从句式上看:改句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单句,而原文是几个短句,结合上文看,文段多是短句表达,因此原文表述与上下文句式风格一致,更适合文章语境。从情感表达上看:原文用三个短句分开表述,节奏快,更能表达这种强烈情感,因此通过三个“看过……”的句式更能表现作者多年来不同时间看过各种瓦的经历,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①原文用三个“看过……”构成排比,能够增强气势。②改句是一个长句,而原文是几个短句,原文表述与上下文句式风格一致,更适合文章语境。③原文用三个短句分开表述,更能表现作者多年来不同时间看过各种瓦的经历,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5.(·广东汕头教学质量监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母亲在土灶里细心地烤着红薯”,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去年,我回老家探望母亲,母亲一脸幸福地对我说:“你最喜欢吃烤红薯了,给你烤两个吧!”那天,母亲在土灶里烤着红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神就会把红薯烤糊烤黑。红薯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唉!人老了,手脚不麻利了,还是烤糊了。”母亲的神态,就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注意“小心谨慎、翻来覆去、慢慢”等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结构及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描写角度分析,原文为细节描写,用“小心谨慎、翻来覆去、慢慢”细致地刻画了母亲的动作,突出了母亲生怕把红薯烤糊烤黑的心理;从句式上来看,改句为单句,而原文将状语“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单独成句,既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又使语意清晰明确。

答案 ①细节描写不同,原文用“小心谨慎、翻来覆去、慢慢”细致地刻画了母亲的动作,突出了母亲生怕把红薯烤糊烤黑的心理;②句式结构不同,改句为单句,而原文将状语“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单独成句,既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又使语意清晰明确。

6.(·福建宁德第一次质量检查)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经历了饥饿的人才更觉粮食的贵重,亲身体验过劳作的人才会感受到农人的辛苦。”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只有亲身体验过劳作的人才会感受到农人的辛苦,也只有经历了饥饿的人才更觉粮食的贵重。不忘饥饿,不应该只是亲历者的个人回忆,它应该纳入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表达的效果来看,原句“只有……也只有……”的使用,语意程度较重,强调“体验过劳作”“经历了饥饿”才能感受到“农人的辛苦”“粮食的贵重”。从与上下文衔接的角度来看,前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与原句上半分句的内容上是一致的;下半分句觉得“农人的辛苦”“粮食的贵重”的表述引出下文“不忘饥饿”的阐述,从语意上看,原句更连贯自然。

答案 ①从语意轻重的程度上看:原句关联词“只有……也只有……”的使用,强调突出了体验劳动和经历饥饿的价值,比起原句更符合表达的需要。②从与上下文衔接关系上看:原句上半分句是对前文内容的总括,下半分句引出“不忘饥饿”的阐述,在结构和内容衔接上比改句更好。

7.(·江苏启东中学第二次考试)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指日可待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春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况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绿草如茵。

*陂湖送出了春讯,一个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春天指日可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句子形式看,原句“一个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春天指日可待。”是一个主谓句,句子的中心是指日可待,强调我对春天的期盼;修改后的句子“我们指日可待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春天。”句子的中心是春天,突出春天是什么样的。根据整个文段的意思,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企图春天早点到来,改句与作者写作意图不相符。从语句表达效果看,原文语句的主干是主谓句,表达内容更加具体灵动,对主语的修饰使得叙述也有了波澜,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对春天的思索和共鸣;改句的主干主谓宾结构完整,句意表达呆板。从上下文连贯看,上文“*陂湖送出了春讯”,原句用“春天”承接“春汛”,衔接更自然流畅。

答案 ①原文强调了“我”对春天的期盼,修改后重点在春天上,和作者的意图不符;②原文语言更灵动,叙述也有波澜,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③原文承接上文“*陂湖送出了春讯”一句,衔接更自然流畅。

8.(·百师联盟一轮复习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长了一些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

院子中间是公用的空地,养鸡的养鸡,放狗的放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水沟边种了几株美人蕉,有红有*,叶子呈卵状椭圆形。尽管品种普通,在晨曦夕照中,也曾摇曳生姿,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比这两句:第一处不同:“长了一些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不起眼的花花草草”重点落在了“不起眼”上,强调不引人注目,不被人重视;原文“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更加强调“不知道是谁种下的”,更能体现作者强调的是花草顽强的生命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蓬勃生长;第二处不同:“长了一些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不起眼的花花草草”是长句,而原文中“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是短句。因此原文使用短句,简洁生动地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对花草顽强生命力的赞扬,改为长句之后节奏舒缓了,和前文的语言风格也有所差异,故选用短句更好。

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不起眼”上,强调不引人注目,不被人重视;原句的重点落在“不知道是谁种下”上,强调花草顽强的生命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蓬勃生长。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运用长句,比较普通;原句运用短句,和整个文段的风格更和谐。

9.(·广东上学期新高考期末调研)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写成“乡亲们用双手在梯田里栽种了翠绿的秧苗,让贫困的生活有了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仿佛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原句的“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被改为了“乡亲们用双手在梯田里栽种了翠绿的秧苗”。原句中的“把梯田当作稿纸”“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梯田”比喻成“稿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梯田的整齐;把“翠绿的秧苗”比喻成“立体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的智慧和生活的诗意。改句中缺少比喻修辞手法,自然就没有原句的表达生动形象,也缺少了原句中表现出的那份生活的智慧和诗意。②原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被改为了“让贫困的生活有了诗意”,其中“添了好些”换成了“有了”,原句中的“添”表明原来就有诗意,现在更有诗意了;“好些”是程度副词,改句删除了该词,与原句相比,减弱了诗意。

答案 ①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梯田”比作“稿纸”,将“秧苗”比作“诗句”,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②原文“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中的“好些”表现力强,更能突出“诗意”,也更能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10.(·安徽六安模拟考试)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的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句子的区别,然后一一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么地方。(1)原句的“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是短句,被改为“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的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的长句,句式有变化,原文画线句是三个短句,句式更活泼。而改句是一个长句,缺少了短句的活泼。(2)原句的“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被改成了“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这样,原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叶落的连绵不绝,富有韵律美。而改句删去了“簌簌地落着”,没有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句子失却了音韵美,也不能更好地突出梧桐叶子飘落的连绵不绝。

答案 ①原文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式也更活泼;②原文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叶落的连绵不绝,富有韵律美。

11.(·辽宁丹东五校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是当境者也感受到的一种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改句只是在陈述秋虫的声音是一种味道,是一种境界,平铺直叙,没有运用修辞或其他有特点的词语。而原句首先运用比喻修辞,把虫声比作“绝好的自然诗篇”,把别人忽视了的虫叫声形容得美好而有诗意,生动形象地写出声音的美妙、动听、丰富。其次运用叠词“酸酸的麻麻的”,音节和谐,富有韵律,节奏感强。用它来修辞“味道”,就感觉虫声也有了味道,给人不一样的欣赏感受。再者,从句式上看,运用了“不独……也……”来表示语意的递进,更强调和突出“当境者的感受”,和后文衔接更紧凑、和谐。

答案 ①原句运用比喻修辞,把虫声比作“绝好的自然诗篇”,生动形象地写出声音的美妙、动听、丰富。②“酸酸的麻麻的”叠词使用,音节和谐,富有韵律,节奏感强。③原句“不独……也……”语意递进,更强调和突出“当境者的感受”,和后文衔接更紧凑、和谐;而改句是并列分句,没有这个表达效果。

第二组

1.(·广东上学期新高考模拟)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鳖,食居有规律。夏天浅水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冬天暖水窝。”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世间凡事称王者,必有绝技。刘二捉鳖,一是眼真,二是手准。他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鳖”,知其行,懂其道,手到擒来,可谓神奇之极。

鳖,食居有规律。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刘二能按照不同的季节寻出那仅露一点儿的鳖头或鳖鼻——冬春二季寻鳖鼻,夏秋之际找鳖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句是“鳖,食居有规律。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改句是“鳖,食居有规律。夏天浅水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冬天暖水窝”。首先原句先写“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这是写夏、冬两季“鳖”的栖息之地;“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这是写夏、秋两季“鳖”的头部特点,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而改句按照季节来说,将层次打乱,反而显得杂乱;其次,从句式上来看,原句句式整齐,“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都是五字句,整齐划一;而改句则长短不一,显得零乱;从朗读的角度看,原句“起、里”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改写的句子押韵的字“起、里”在一、二两个小分句结尾,而后面还有一个小分句“冬天暖水窝”,这样就破坏了音乐美。

答案 ①从语意上看:原文先分述夏、冬两季“鳖”的栖息之地,后分述夏、秋两季“鳖”的头部特点,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改写的句子看似简洁,其实杂乱无章。②从句式上看:原文句式一致,后四个小分句都是五字句,具有整齐美;改写的句子显得比较零散。③从语音上看:原文后两个小分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改写的句子押韵的字在一、二两个小分句结尾,而后面还有一个小分句,这样就破坏了音乐美。

2.(·山东泰安阶段性检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读者不到成熟的时候不能欣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此句以“孔子……的味道,以及……的智慧”为陈述对象,与上文“孔子曰:‘五十以学《易》’”更衔接、更连贯。“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孔子的味道,孔子的智慧,独立成句,能起强调作用,使语意更重。如改写成“读者不到成熟的时候不能欣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则失去了这种效果。

答案 ①原句以“孔子……的味道,以及……的智慧”为陈述对象,与上文更衔接更连贯;②“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独立成句,重点强调了孔子的味道和智慧,使语意更重。

3.(·山东潍坊阶段性检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而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雄伟苍劲、巍峨挺拔的参天松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的躯干扭曲着,旋转着,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提取主干为“最令人赞叹的是松柏”。“松柏”是其赞叹的对象,强调石缝间生长着松柏这一现象,重点落在“松柏”上;原句“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单独成句,强调石缝间的生命顽强、伟大,令人赞叹,重点落在“雄伟苍劲、巍峨挺拔”上。②句式不同:改句选用长句句式,比较普通;原句多用短句,“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四字短语单独成句,节奏铿锵,更好地表达松柏生命顽强、伟大的特点。

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松柏”上,强调石缝间生长着松柏这一现象;原句两个修饰成分单独成句,重点落在“雄伟苍劲、巍峨挺拔”上,强调石缝间的生命顽强、伟大,令人赞叹,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句式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四字短语单独成句,节奏铿锵,更好地表达松柏的特点。

4.(·福建厦门一中模拟考试)文中画线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改句是“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这是一个一般陈述的句子,而原句子是“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这是将江南冬日的农村雨景想象成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原文表达效果好。其次,改句是“便十分的悠闲”,原句子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原句采用了第二人称“你”的表达,体现了对话意识,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设置问题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最后,改句是“就十分悠闲了”,采用的是一般陈述语气。原句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这样一个反问句,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迷人之处,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与之前的陈述语气相比,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迷人之处,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答案 原文表达效果更好。①原文把江南冬日的农村雨景想象成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②原句结尾第二人称的使用体现了对话意识,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易触发读者对江南冬景悠闲的感受。③原文使用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迷人之处,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5.(·山东六校第二次阶段性联考)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虽然她冻得红惨惨地瑟缩着,但是笑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赏析句子时可以从内容(主旨)、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思考。画波浪线的句子为“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改句为“虽然她冻得红惨惨地瑟缩着,但是笑了”。从结构上来看,原文中“她于是一笑”在句首,能够和上文春天美景的描写衔接紧密,表现出在春天到来之后的高兴喜悦之情,而改句则把“笑”放在了结尾,喜悦之情的表达没有原句强烈。从结构上来看,原文为三个短句,和上文的风格相一致,衔接较为自然。而改句的句子结构和上文不一致。从内容上来看,原句中“仍然瑟缩着”,“仍然”二字表现出了花朵所处的环境的恶劣之久,更能反衬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而改句“瑟缩”前没有修饰词,程度没有原句强烈。

答案 ①原文“她于是一笑”在句首,能很好地承接上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突出她在春天到来后的欣喜之情,改句则没有这种效果;②原文“仍然瑟缩着”单独成句,能形象地写出粉红小花所处的恶劣环境,从而反衬她在春天到来后的欣喜;③原文3个短句,和上文协调一致,有婉约之美。

6.(·辽宁名校联盟上学期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夕阳下的风如佛手一般没有声响地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从语体风格上看,二者风格不同,原句是短句,语言简洁明快,具有文学性,这种句式与语境风格相一致。改句是一个长句,比较呆板,句式特点与语境不一致。其次,从语意表达上看,原句强调的重点是“没有声响”,强调*昏时分老屋周围环境的静谧,与下文鸟儿栖息时“没有鸣唱”的语境氛围相协调。改句强调的重点是“摩挲”,强调风的柔和。与语境氛围不一致。第三,从句式协调性上看,原句“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与下文“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句式相似,具有对称美。改句是一个长句,无法与后面的句子形成句式上的对称。分析可知,原句的表达效果比改句好。

答案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摩挲”上,强调风的柔和;原句的重点落在“没有声响”上,强调*昏时分老屋周围环境的静谧,更符合原文的语境。②句式协调性不同:原句与后面的分句,句式相似,具有对称性。而改句无法与后面的句子形成句式上的对称。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且呆板;原句更有文学性,简洁明快,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7.(·河北张家口张垣联盟阶段检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芳芷上一滴滴白亮、圆滚、清凉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窗台下的树叶开始泛起亮光,芳芷上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一滴滴,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跟随月光在草叶上无声奔跑。在明天太阳照耀之前,露水会重回大地,或蒸发到空中,和月光一起把所经之处让出来,再用或长或短的等待和酝酿重新光顾人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修辞方面,原句运用了叠词和排比手法,“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除了能增添语言的韵律感外,还使得白露形色兼备,可见可感。同时排比手法的使用,也使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朗朗上口。语序上,原句先写“凝结”,再描写凝结后的露珠,这样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此外,改句“白亮、圆滚、清凉”作定语,而原句它们独立成句,这样使得露珠的特点更加突出,表现力更强。

答案 ①原句运用了叠词和排比手法,绘形绘色,具体可感;同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朗朗上口。②原句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露水慢慢凝结后,形成一滴滴露珠。③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突出了露珠“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的特点。(答对两点即可)

8.(·山东淄博摸底检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杨柳青的主要产业就是年画,年画是它的全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但杨柳青就不同了,一座弹丸小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杨柳青从头到脚都是属于年画的,年画既是它的全部行头,又是它的全部生命。这就是说,没有年画,苏州还是苏州,但杨柳青就不是杨柳青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两个句子来看,哪个使用了表现手法,哪个就会更鲜明、生动。原句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杨柳青”这个生产年画的地方作为人来写,将年画比作“杨柳青”的“行头”“生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柳青”“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经济特点,点明了年画就是“杨柳青”的经济命脉及精神信仰,世世代代只做年画,并且技艺精湛。拟人的使用让句子读起来亲切,有感染力。另外句式上也比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改后的句子,没有使用什么手法,内容上仅是交代一种事实,语言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

答案 ①原文“从头到脚”一词突出了年画对于杨柳青的重要意义。②原文中“行头”“生命”两个词带有拟人色彩,语言生动形象。③原文句式整齐,富有韵味。

9.(·全国著名重点中学第三次模拟)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的故乡,绿树覆盖,碧水环绕,它位于梓辛河中段,素朴中透着清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我的胞衣之地,那个依偎在梓辛河中段叫作“大元”的村庄,绿树覆盖,碧水环绕,素朴中透着清新。从卫星地图上看,村庄恰似莲藕一样伸展,环绕的河水像盛开的荷花,周围的田地,经络分明,麦苗青青,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用词上看,原句中的“胞衣之地”比改写后的“故乡”更具有感染力,更能表达出“我”与故乡的血脉相连;原句中的“依偎”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写后的“位于”生动形象。从句式上看,把三个写故乡特点的句子放在一起,句式上更加协调,并且将其放于句末,更加突出故乡的特点;长短句相间,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另外,原句中将故乡的名字点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答案 ①原文用词更加形象,有感染力。“胞衣之地”比“故乡”更能表达与故乡的血脉相连,难以割舍之情;“依偎”使用拟人手法,把村庄当作人来写,更加生动形象。②原文将“绿树覆盖,碧水环绕,素朴中透着清新”放在句末,更突出了故乡的特点;把三个写故乡特点的句子放在一起,句式上更加协调。③原文点出故乡的名字,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④原文长短句相间,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10.(·广东深圳第三次考试)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下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打在芭蕉叶上,好一个听雨的场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牛思贤走过“旭日东升”前,看见矮矮的石头围墙里面有个小院子,落地玻璃窗里是个小茶室,茶室里放着一张沙发,客人来了,坐在那里喝茶,能沐浴一身的明媚阳光。如果是下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啪嗒啪嗒打在芭蕉叶上,好一幅听雨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可以从内容(主旨)、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思考。从语言上看,原句中有“啪嗒啪嗒”的拟声词,看到的芭蕉叶,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能够让我们生动地感受到下雨的画面;把雨天的老屋比作了听雨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老屋的雅致。从内容上来看,原句中有“如果”二字,代表的是假设的情况,是联想的场景,能够丰富文本内容。从结构上来看,原句和上下文的联系更为严谨紧密。

答案 ①原句“如果”表假设,联想老屋雨天的场景,增添了老屋的情致;②原句使用了“啪嗒啪嗒”拟声词,采用了视听结合手法写雨天的场景,生动且具有画面感;③原句“好一幅听雨图”使用了比喻手法,将雨天的老屋比作画,形象生动地凸显了老屋的雅致;④原句表述同原文语体一致,更具表现力。

11.(·湖南三湘名校第二次大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整地打畦,三月趁着春阳旺天深耕,下进种子,薄膜敷上,灌一次饱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爱吃辣子的父亲,也是种植辣子的好把式。每年二月二一过,地里就早早施了肥。三月深耕,整地打畦,趁着春阳旺天,下进种子,敷上薄膜,灌一次饱水。没几天,银光闪亮的大棚里,就长出一簇簇淡绿的辣椒苗子。……五月除草培土,六月施肥复灌。七月辣子花开了,清亮亮,一树银星,珍珠般地洒在枝叶间。八月间,喝够了水的辣子苗,铆足劲头,一阵猛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句:“三月深耕,整地打畦,趁着春阳旺天,下进种子,敷上薄膜,灌一次饱水”中,时间词“三月”在前,改句时间词“三月”在后,结合原文“每年二月二一过,地里就早早施了肥”“五月除草培土,六月施肥复灌。七月辣子开花了”可知,原句更符合作者的表述逻辑。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是动宾结构,句式整齐,而改句前面是“下进种子”,后面是“薄膜敷上”,句式不和谐。“三月趁着春阳旺天深耕”与“三月深耕,整地打畦,趁着春阳旺天”相比,一个表述繁复,一个表述简洁。

答案 ①从文中“二月二一过”“五月除草培土”“七月辣子开花了”“八月间”可知,先表明时间,更符合作者的表述逻辑;②由整个句子考虑,原句“三月深耕”“整地打畦”“下进种子”句式更简洁,改句“三月趁着春阳旺天深耕”颇显复杂;③“整地打畦”“下进种子”“灌一次饱水”均为先动词再名词的动宾结构,原句“敷上薄膜”和整个句子更和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点训练原改句表达效果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