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遗址
有些是在沿海大型基建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被发现的。
比如致远舰的发掘,就是丹东港的一些大型基建项目方申请的,经过水下考古队员为期三年(—)的考古调查,最后确定这条沉船就是甲午海战时期的致远舰。
“經遠”舰名字牌(图片源于网络)
南方的一些沉船遗址,包括古代的木质沉船以及货运沉船,好些都是由当地的渔民在作业的时候发现的。
比如拖网渔船拖上来一些瓷器、沉船的构建等等。在渔民报告可疑点之后,就会组织项目调查,进行相关海域的扫测。
探测准备
探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调查之前,先对探寻目标有一定了解,这需要丰富的相关资料,包括文记载、民间传说、消息和已经打捞获取的文物,以及地图、卫星图片等。
图片源于网络
田野考古的考古调查不同,水下考古调查要经常用到很多仪器。
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也比较重要,包括各种测量仪、摄影仪器、照明装置、测绘仪器、各种潜水设备、打捞工具,以及潜水员的供气系统和联系系统。
水下考古队在“经远舰”沉船遗址正上方设置了水下考古作业平台(图片源于网络)
“中国考古01”号
由于供给不足,无法在海上长期作业;船体甲板面积有限,不便晾晒和测绘出水文物;考古设备简陋,不能及时对文物做出保护……
这些曾经一度困扰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难题,随着“中国考古01”号——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使用而得以改善。
“中国考古01”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
船舱共有三层,不仅设有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潜水工作室等,还有近20个房间用于住宿,可以完全满足30天续航的需求。
图片源于网络
遗迹定位
定位在水下考古中是非常重要的。水下考古不像田野考古,看得见遗迹的位置。
在进行水下考古时,通过仪器探测到异常后,需要潜水人员下水探摸,看看实际情况。
水下考古定位方法使用雷达和卫星等远程定位技术,或用附近的岸边地物做参照定位。
考察船上配备设备仪器,对水下探测方法由遥感探测手段与潜水人员水下探摸相结合。
常用仪器
旁侧声呐扫描系统是一种声波挡返记录系统。
该系统主要用来探测海表面障碍物、遗存物和地貌。在预定范围内沿相距20米的测线进行往返扫测,并在局部海区加密扫测。
高精度测探也是一种声波探测系统。对于高于海底表面的沉船堆积物的调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质子磁强计是一种测量地球磁场局部差异的设备。磁强测定法经常被珍宝探寻者所使用,但更适用于探查铁制船只、大炮和炮弹,以及其他如油罐等的磁强异常现象。
浅地层剖面技术是探测地层结构脉冲能量系统。
在对“南海Ⅰ号”进行水下调查时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因为淤泥堆积,船体被完全掩埋,用声呐探测的方式无法根据障碍物的变化找到沉船的位置。
这时候浅地层剖面仪就派上用场了。浅地层剖面仪能发现海床以下堆积中不同的物体。
遥感
遥感包括空中和船上遥感两种。在深度较浅、透明度高、几乎没有波纹、无反光的观察角度,因颜色或色调的不同,可以看见和成功地从空中对水面进行遥感与航空摄影探测。
水下考古调查
首先,利用声呐技术在大范围水域内搜索,圈定可能存在遗址的大致范围,称“大范围搜索阶段”;
潜水员下潜至圈定水域,进行水下遗址的寻找、照片的拍摄,称为“确认阶段”;
图片源于网络
考古队联合确认该区域为水下遗址,开始对其进行发掘,称“发掘阶段”。
在进行水下遗迹的确认时,也会用到水下机器人。
因为考古工作需要精细操作,离不开考古工作者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进行发掘工作时,不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只能由水下考古队员发掘。
水下发掘
水下考古发掘与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差不多。开始清除淤泥,淤泥清干净后布置探方,进行绘图记录拍照,之后进行清理。
水下考古工作示意图
调查、发掘时使用的是特制的、可移动的探方网,借助于探方网可以对遗址进行平、剖面测量,绘制了完整的平面图和以基线为剖线的剖面图。
在水下进行测绘工作(图片源于网络)
在水下布置探方(图片源于网络)
在水下把遗物打捞出水的方法有好几种。
一种是用空气打捞装置的吸引力和喷射力将遗物吸取;一种方法是用气体提升装置;对于深水中的重要沉船,也可用巨型抓具进行打捞整个船体。
气体提升装置
相关推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
唐广德元年,时人在梁上刻上石鱼以记录当时的枯水水位。后人习以成俗,在此记录水文信息。至年,这里共刻有石鱼18尾,题刻段。除了水文题刻,*庭坚、王士祯等文学大家也曾在此振笔挥豪。
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白鹤梁题刻将永沉江底。
为了保护白鹤梁,在原址建立了水下博物馆。水下博物馆在水下40米处,环境极为特殊。要进入水下博物馆,必须要经过一个和乘飞机类似的安检程序。之后踏上一条长88米的电梯,进入水深40米处。在环形参观走廊上透过视窗观察石刻、石鱼。
图片源于网络
参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站在长江水下40米的位置,观察有着成百上千年历史的石刻。这里面有古人的智慧,也是今人的创举。
图片源于网络
待续。。。
链接:
1、刘芳:话说中国水下考古(上)
2、丁见祥:水下考古之深海考古的发生与发展
3、孙键:梦幻海水、神奇西沙--华光礁水下考古日记精编(1)
4、孙键:梦幻海水、神奇西沙--华光礁水下考古日记精编(2)
5、孙键:梦幻海水、神奇西沙--华光礁水下考古日记精编(3)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还有在看,戳我看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