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ldquo三象rdquo艺术表现
TUhjnbcbe - 2022/6/10 16:00:00
白癜风图像 http://m.39.net/pf/a_7619815.html

范瑞华

三象水墨艺术画派

字鉴醇,号宜达。年生于北京,曾任职北京师范大学,于年移居香港。水墨画艺术家、艺术理论家、文化部一级美术师。擅长诗书画印,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深厚造诣和独到认识。曾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撰写出版了《中国佛教美术源流》《禅学与禅意画》《禅与艺术》《范瑞华题画诗集》和《中国画向何处去》等美术理论力作。并在《文化报》《文艺报》等多家报纸刊物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范瑞华传统文化功底极其深厚,他在对道家阴阳学说和佛家禅学思想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中国绘画“三象”艺术理论,即“意象”“象意”“悟象”的辩证思维的综合艺术体系,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并运用“三象”艺术理论创作出写意《弥勒图》《达摩图》等“意象”代表作品;创作出《无奈》《香园图》等“象意”代表画作;创作出《鹰击长空》《天象》等系列的“悟象”代表画作。在此理论基础上,范瑞华放弃了中国画自古以来以线描为主导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以“光、面”为主的新的艺术表现方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画艺术表现体系,在不失中国传统水墨画意象独有的韵味与魅力的同时,使传统的中国画思维体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通过“破术归理、破执达悟”的思变,实现了“大道无形、三象有法”的求变,创立了“中国三象水墨艺术画派”,开创了中国画发展的新纪元,并且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艺术之路完成了由“艺术家”到“艺术大师”,再到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的蜕变。

意象代表作品《弥勒运福图》68*68cm

象意代表作品《香园图》*cm

悟象代表作品《鹰击长空》*65cm

意象·象意合一作品《墨荷图》*65cm

三象合一作品《哭泣的女神》*cm

“三象”艺术表现形式是解决笔墨创新的根本

范瑞华

中国画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绘画艺术独到鲜明的表现技法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是衡量中国画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从当前许多称之为有着所谓技法创新的一些中国画作品的表现来看,并不尽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画家并没有从中国画笔墨发展的根本之“理”去认识笔墨创新问题。中国画笔墨创新问题存在着两个层次的认识,其一是以“术”为认识笔墨的基础,其二是以“理”为认识笔墨的基础。这两种对中国画笔墨不同层次的认识,必然会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

有些人认为中国画的笔墨创新离不开传统,这种认识没有错,然而面对中国画所谓的传统问题,同样也存在着“理”与“术”两个层次的认识。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反映了事物的“因果”关系,俗语讲,没有“因”哪有“果”?

石涛《画语录》曰:“太古无法,太扑不散,太扑一散而法立矣。”这句话阐明了“法”的出现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散”的出现,哪会产生什么“法”,又怎么能谈得上从无法到有法呢?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技法也包含着“理”与“法”两个方面,这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及古往今来的中国画论中均有论述。然而,许多中国画家多以古人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法作为研究笔墨的基础,这种研究方法只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并没有上升到“理”的层面上来认识笔墨创新问题,因此也就很难寻找到新的笔墨技法,反而使自己的创新思路愈走愈窄,这就是以“术”论“术”的必然结果。这也恰恰反映出,为什么当今中国画家及理论家们,面对笔墨创新问题的争论至今未达到共识的原因。

历代中国画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了墨分五色,勾、皴、点、染以及用线的变化等绘画方法。这些方法在中国画特有的宣纸上产生出的艺术效果,虽然体现出了中国画传统方法的魅力,但是这些方法均属“术”的范畴,体现出的是“意象”表现形式的“果”,而不是“意象”表现形式的“因”。因就是“理”,就是以什么形式表现作品的理论,作品的表现形式新了,又何愁表现作品的技法—“术”不变呢?

以“术”论“术”的创新方法,使中国画家的艺术思维受到限制,因此才迫使他们要么运用各种人为的工艺制作手段,以获得笔墨无法达到的变化;要么特制出一些可撕下纤维的宣纸,以获得所谓肌理的特殊效果。这些力求使作品出新的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某种形态上的改变,但是从这些制作方法产生出的具体状况来看,很难摆脱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制约造成了这一类技法表现的单一性,其结果也只能表现一些对造型要求不严格的“意象”表现形式中的山水画作品,对于那些造型要求严格的人物画、动物画就勉为其难了。

研究“理”,是为了解决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问题。若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势必导致笔墨技法的改变,笔墨的变化就是力求适应新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想彻底解决中国画的笔墨创新问题,必须先解决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这也是研究中国画笔墨问题的一个必须面对的关键环节,是一个有理论依据地解决笔墨创新问题的途径,不是仅靠实验或采用某种手段刻意制作出的所谓效果。

从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演变来看,千百年来中国画家都是在“意象”艺术思维指导下,创造出了许多不同风格的笔墨技法。发展至今,中国画家仍旧以这种单一的艺术思维形式,研究中国画的笔墨创新问题,又怎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画笔墨的发展问题呢?

综观中国画的笔墨发展史,道家思想的“阴阳”学说正是中国画笔墨技法产生变化的理论基础。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人流传下来的,所谓传统的笔墨技法的演变过程,正体现了古代画家对道家“阴阳”学说的深刻理解。遗憾的是,自古以来中国画家一直将笔墨技法的研究停留在“意象”思维形式上,殊不知,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极限。单一的表现形式使许多画家无法跳出“意象”的艺术思维模式,千百年来的互相摹仿、借鉴,致使中国画发展到了今天,出现了千篇一律,乃至程式化的现状。

以道家整体思维认识中国画的笔墨发展问题,可以看到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不仅存在着“意象”,同时还存在着“象意”与“悟象”的表现形式(此“三象”理论在《中国画向何处去》一书中有详述)。这三种艺术形式可以产生出三种不同的中国画笔墨的表现技法,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中国画艺术形式的诞生。由此可见,只要有了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创新也就不难了,关键是要从中国画发展之“理”去研究笔墨之“术”的问题,断不可只停留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上,孤立地研究笔墨技法的创新问题,只有站在“理”的高度上认识笔墨之“术”,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画的创新问题。

范瑞华艺术年表

年1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报》发表范瑞华作品《墨竹图》

年12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报》发表范瑞华作品《松鹰图》

年2月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范瑞华个人画展

年2月7日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播报范瑞华先生画展新闻

年2月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介绍范瑞华先生的艺术成就

年2月9日《北京晚报》发“范瑞华画展”消息

年2月17日《人民*协报》发“首都举办范瑞华画展”消息

年2月18日“中外产品报”刊登专访《笔现华严画坛又一家——访中年画家范瑞华》

年2月19日《北京日报》发“范瑞华画展”消息

年2月20日《华声报》发表“范瑞华先生画展”短评

年《自学》杂志第四期发表短评《联手培新土,园中又一支》

年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报评论文章《艺海中的一支奇芭:记画家范瑞华先生》

年3月参加宁波举办的《全国著名画家作品观摩展》

年3月6日《人民*协报》刊登文章《笔现华严刻意求新——评范瑞华的禅意画》

年3月20日《中国教育报》发表范瑞华作品《*山飞瀑》

年4月18日《昆明日报》发表范瑞华作品《柳枝和尚操柳汲水图》

年5月10日湖北省杨守敬纪念馆收藏范瑞华作品一幅

年5月16日香港《中国游览报》刊登文章《访著名画家范瑞华先生》

年6月1日香港“《中国游览报》发表范瑞华作品九幅

年5月13日为“蔡元培先生基金会”捐画两幅

年6月3日《苏州日报》刊登评论文章《范瑞华禅意画和紫金罗汉塑像》

年10月15日《武术健身》杂志封底发表范瑞华作品一幅《达摩渡江图》

年《中国文化经济信息》杂志刊登《妙笔丹青绘禅宗——范瑞华先生和他的禅意画》

年广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任教

年5月13日《法制日报》发表范瑞华作品一幅

年8月25日台湾《醒世报》介绍范瑞华禅意画,同时发表作品两幅

年10月在“广州艺术中心”举办范瑞华禅意画展

年10月12日广州《南方日报》对范瑞华广州禅意画展发表短评

年10月14日香港《大公报》发表范瑞华禅意画短评

年10月14日广东、广州、岭南三家电视台新闻节目报道《范瑞华禅意画展》开幕式

年10月14日广东、广州人民广播电台介绍范瑞华先生的艺术成就

年10月17日广东省电视台“早晨节目”专题访问范瑞华先生

年10月20日《广州日报》——“珠江周末”发表范瑞华作品一幅

年移居香港

年7月21日香港《明报》刊登专访文章,同时发表作品四幅

年《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词典》收录范瑞华先生

年5月22日《科技博览》刊登专访文章《奇人奇才范瑞华》

年6月《鸭绿江时报》刊登专访《笔现华严——记著名画家中国禅意画大师范瑞华》

年6月5日《丹东日报》刊登专访文章《范瑞华和他的禅意画》

年8月25日在大连博览中心举办范瑞华个人画展

年8月26日《大连日报》发表范瑞华大连画展消息及短评

年8月26日《大连晚报》发表范瑞华大连画展消息及短评

年8月29日大连广播电台“今日佳宾”节目专访范瑞华先生

年8月30日大连电视台“文化广场”节目专访范瑞华先生

年2月范瑞华作品嘉德名人字画拍卖

年2月25日《中国工商报》名人专访:《有无之间著华彩——记禅意画大师范瑞华》

年2月26日《中国工商报》文章《记禅意画大师范瑞华先生》

年9月13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的论文《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

年10月8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作品《境外听声》

年11月1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作品《济公醉酒图》

年12月27日《文艺报》发表范瑞华先生的论文《走出当代抽象绘画艺术的误区》

年1月《禅学与禅意画》《中国佛教美术源流》两部著作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年3月11日《中国日报》(英文版)评论文章《Artistexploreslink’twixtart,Zen》

年7月22日《丹东*协报》刊登评论文章《范瑞华的中国画艺术成就》

年7月30日在丹东举办个人画展

年8月25日《丹东*协报》刊登评论文章《禅学文化的使者》

年9月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北京)

年5月《丹东*协》杂志第五期发表文《中国画大师应具备的标准》

年9月《今秋科苑》第九期刊登专访文章《“三象”论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年10月27日《文化报》发表范瑞华文章《中国画“大师级”画家应具备的标准》

年1月范瑞华先生的著作《中国画向何处去》一书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年7月16日《中国消费者报》刊登评论文章《翰墨丹青绘精神》

年7月28日《侨报》转载“中国消费者报”的评论文章《翰墨丹青绘精神》

年8月26日《人民*协报》《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探究》评范瑞华《中国画向何处去》

年9月26日《中国文化报》刊登《境外听声》作品一幅

年12月24日《中国化工报》刊登评论《创“三象”论立新画风》

年1月《中华新时代》画报(总47期)发表范瑞华绘画作品多幅

年2月16日“阳光”举办“范瑞华画展”

年2月“阳光”国际新城《新生活》咖啡与茶的对话评论范瑞华作品

年2月22-28日《财经时报》评论范瑞华作品文章

年3月1-7日《财经时报》艺术人物评论《范瑞华禅意画今生来世》

年4月13日中国《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范瑞华绘画作品一幅并附短评

年5月日本《城市漫步》杂志(年第10期)发表画评及作品多幅

年8月于新加坡出版《范瑞华题画诗集》及《禅与艺术》

年9月新加坡举办画展

年1月12日《中国贸易报》评论《开拓中国画新意境----画家范瑞华介绍》

年3月1日《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第三期发表画评及作品多幅

年4月号《艺术市场》杂志《心中有灵犀,笔端有神灵-记中国香港著名画家范瑞华》

年《中国潮》杂志第六期专访《三象水墨—震撼画坛》并刊登多幅作品

年11月在吉林省白城市应市文联邀请举办画展

年-年绘画创作

年6月完成《中国画“三象”水墨艺术画派》书稿

年8月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范瑞华作品展览

年9月日本拍卖会范瑞华作品上拍

年11月西班牙范瑞华“三象”水墨艺术学术展

年12月中国翰海拍卖公司范瑞华作品上拍

年8月《范瑞华“三象”水墨学术展》北京

年7月《象意悟-范瑞华新水墨作品展》北京

年10月《中国画“三象”水墨艺术画派》画展辽宁

年北京绘画创作

年日本学术交流及画展筹备中

范瑞华与恩师梁漱溟

范瑞华与恩师正果大师

范瑞华与著名学者吴小如

启功为范瑞华画展题字

梁漱溟为范瑞华画展题字

正果大师为范瑞华画展题字

陈立夫为范瑞华画展题字

特此声明: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三象rdquo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