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里自己再检视旧地图,看到了一张旧安东现在丹东的地图,想起来这也是省内我去过最多的城市了。
即使是以前去过几次的城市,对我来说,头脑中的某个城市的模样更多地取决于看到的这个城市的地图有多少,丹东就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了。
丹东旧安东地区应该是辽沈大地上仅次于辽阳的古城了,因为那里是进出朝鲜的要道,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明朝年间位于凤凰城一带的柳条边区分内外致使丹东一带进入荒废,到了年再设安东县开始了新时代,这也是从内陆国家的大清国开始具有了海洋视角,开始了国际交往的新时代。那以后随着中朝,朝日,中日,中美等激烈变幻的几十年历史纷争中,丹东成了东北边境中最重要的城市。
从地图角度来说,这个江边的安静小城有很多的地图资源但是也是最紧缺的,缺少适当的机会,总是看着精美的丹东地图流失。
地图是年附录在东北旅游图册中,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的出品。
城市街区的表现还是现代地图的做法,山脉的表现却是很古旧的做法了。
可能对于每个到访丹东的人来说,江边的中朝边境的铁路桥梁是必到的景点景点了吧。
从明信片上的文字可以看得出来,江中的这一段是可以开放闭合,方便上下来往鸭绿江的过往船只的。
铁桥的正面。
我自己或者跟同学或者公司还有家庭旅游多次到访丹东却是没有留下铁桥的照片,也许是每次去,那里都是人山人海,难以取景的原因吧。
日本殖民地的时期丹东也是日本进出东北的主要路径,特别是年以后,从日本坐船到朝鲜,走朝鲜铁路通过陆地的丹东口岸进入东北再到旧奉天,铁岭,大连,长春也是最主要的路径,众多关于中国的游记,历史记录中,鲜满游记是最常用的表现,朝鲜满洲的中间就是安东。
更早期大约是年前后由满铁编辑出版的英文版东北介绍中,就是把丹东和对岸新义州的地图放在了一起。
有意思的临江对岸的2个城市,一条铁路线串联起来后城市街区却是分置铁路线的南北2侧,不知道最早的城市规划者是出于什么目的才做的这个布局。
地图上看到的丹东市街区在铁路线以北是已经建设成型,铁路线以南还是有道路路网规划的,不知道现在的街区是不是继承了旧规划。
铁路以北的街区在去过的记忆中,路网规整,建筑也很有风范,一个特点就是感觉有很多的书店和咖啡馆,远远超过其他东北城市,对于原来的旅人来说这很方便,很轻松就是可以走进一间咖啡馆,消磨消磨时间,歇歇脚步,更容易直接感受城市。
毕竟时间流转,可能只有丹东当地的朋友们才能看得旧明信片后和现在的丹东有所对照找到出处吧。
这是受到了沙俄建筑的影响吧,更像是应该出现在哈尔滨街头。
旧日日本驻丹东领事馆的样子倒是中规中矩的样子,前厅门廊的样子有些少见。
公园也是由日本人带来的吧。
樱花和临济寺。
山的原名是镇江山,名副其实临江边镇平安。临济寺是山上第一座建筑,收纳了日俄战争中除了旅顺战役以外的众多死亡日*的骸骨,后期山上也有了其他神社等等,到了樱花季这里就是这些侵略者的思乡抒情之地。
另外一组像素一般仅供参考的丹东旧街区照片。
一个印象就是街道宽敞,这可能也是和同期其他中国城镇的一个区别,有这个宽度的道路,人行,人力车加上马车汽车都是可以满足需求了。
从中国人街区的建筑上看,在当时此地的中国商家还是很有实力,临街商铺和招牌广告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繁华。
和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很相近,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筑感觉。
好在这张是从明信片自扫得来的影像,多少可以放大开来看。
看树木没有多少粗细不知道是新建的街道还是后期补种的,自行车看着和解放后的二八大挂有些相似。
中文日文,各种旗帜交错,可见当时华洋混杂,商贾繁盛。
当时就是有贱卖三十天(永远的三十天)的促销套路了。
街道的建设看起来还是规范的。
丹东市外的凤凰山,去过三次,每次都是能完成全程,最夸张的三年内去了2次。不知道现在有没有那个脚力了,真真是个险峻的山啊。
前几年去丹东还就是五一十一最热闹,大连到丹东的高速上就是长长的站台一样,往往要多花一倍半的时间才能抵达,好在海鲜实在好吃,多少弥补一下旅途劳顿。
期待下次吧,疫情过去了丹东还是会那么那么热闹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