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海鸥盘旋。
涨潮时,阵阵水花袭来,将岸边的沙石打湿。
虽是盛夏,海边独有的清凉,沁人心脾。
如画儿的风景里,两抹并不高大的身影,沿着岸边停停走走。
“向前!”
“再走50米!”
“好,可以停下了!”
尤广然手持RTK实时动态测量仪定位,孔重人同步接收所测量到的数据并记录。之后,二人再次并肩向前。
他们,是来自辽宁省农科院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大连庄河市兰家屯进行全省海岸线外业补测工作。
日出而作,日入而归,跟随者太阳的脚步,行走于海岸线边,已经成为海科院海域海岛中心工作人员的日常。
事情还要从去年下半年说起……
一份紧急而重要的任务
先来明确一个概念:海岸线。
顾名思义,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其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金线,生命线,要想发展海洋经济,海岸线是基础数据,根本数据。
辽宁,全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横跨*、渤二海,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辽冀分界线,沿海地市级自东向西包括丹东市、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和葫芦岛市,大陆海岸线呈“N”字形布局。
目前,辽宁省海洋工作依据的是年修测的海岸线,全长km,其中渤海km,*海km。辽宁海岸线长度排名全国第5位,总长度占到全国的1/12。
但,伴随着近年来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全省沿海地区形成了大片产业园区,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渔业、旅游为主导的海洋综合体系业已形成。已使用了十余年的海岸线数据,亟需更新完善,补充升级。
为准确把握辽宁省海岸线发展变化,实现陆海统筹及海岸线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辽宁省于去年下半年启动海岸线修测工作,全部工作要于今年底完成。
担子,落在了“专业出身”的海科院团队肩上。
“刚接到任务时,也曾彷徨,难以下手。”海科院海域海岛中心高级工程师赵东洋直言不讳,我省海岸线长,再加上十多年来的开发利用,变化很大,甚至在诸多节点上已很难区分是岸是海。中心人手有限,即使全部上阵,人力也捉襟见肘。
“硬骨头”还要啃,只能跟时间赛跑。
全体人员,放弃休假,跟家人打好招呼,做好长期不回家的准备。接着,项目组收集全省区划规划、海洋保护区资料、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海岸线整治修复资料等相关资料,同时进行了细化分类,形成外业调查底图余幅。
在此基础上,海科院调集50人,组成10个测量组投入外业修测工作,对辽宁省海岸线可到达区域全部进行实地测量。
辽宁海岛资源丰富
一条“有去无回”的路
3个多月的时间内,视频之初的那一幕,在全省6个沿海城市里频频上演,技术人员走行了多公里,用脚步丈量海岸线上的每一寸土地,绘就了全省海岸线全景图。
为求精准,自加压力,提升修测标准。
国家要求,每个点位拍摄2张照片,我省每个点位从东、西、南、北及全景角度留存5张图片。
多公里的路程,技术人员就这样用双脚丈量,一个点一个点记录,串起辽宁海岸线的轮廓。
然而,实地修测远比计划更艰难。
“目前的海岸线,与十年前相比大相径庭。人工礁石、填海造田等情况,让修测难度叠增。”赵东洋说,年时的海岸线要测一遍,同时新形成的海岸线还要再测一遍,截止到现在,工作人员丈量的海岸线长度,已经超过公里。
有些地方的人工岸线,人力无法跨越,所以测完一个点位,工作人员还要折回圆点,绕行再测下一个点位,无形中增加了脚力的付出。
“每天走3万步,只能完成8公里的有效测量距离,这也是常态。”工作人员吴英超直言外业测量的不易。“有些人工礁石很陡峭,需要爬上爬下测量,待测量完毕发现开始涨潮,只能困在原地,等待退潮。有些测量必须进到渔民家中,而渔民对修测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恶语相向,也不少见。甚至很多时候,渔民不在家,只留护院犬看护海田,这种情况,只能一个人吸引狗的注意力,另一个人抓紧采集数据……
“被人骂过,被狗咬过,被困几个小时断水断粮,更要面对未知的‘风险’。”赵东洋说,有些区域,海田范围修得极大,工作人员只能一路走、一路测,不知道哪儿是尽头,更不能半路折回,因为若放弃,前面所走的路就都白走了。所以,很多时候,大家笑谈:“海岸线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
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挡大家前进的步伐。去年下半年至今,工作人员已经走遍了辽宁人力可达海岸线的每个点位,采集照片资料13万张,填报数据近20万余条,用丰富的数据,绘就了我省海岸线全景图。
目前,外业修测全部完成,正在进行补测、数据完善等工作。
“烧脑”的内业
修测海岸线,可不仅仅是靠双脚丈量、付出体力那么简单。应该说,采集数据仅是第一步,而消耗脑力的内业,更为关键。
“外业数据采集,只占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内业数据录入,更为繁琐,需要将采集到的信息逐一录入。”工作人员李轶平说,位置、名称、类型、开发利用情况等等,每个点位记录20余项数据,每条线记录34项数据。
席小慧,团队中唯一的女同志,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内业工作。“每天外业结束后,我们当夜就会将每一个点位的测量信息、照片、视频等成果按标准进行核实分类。这样一来保证大量的测量结果不积压,同时也确保当日测量无效、遗漏点位可再次日校正补测,确保数据翔实。”
于是,“白+黑”的双轮驱动下,仅在3个月的时间内,工作人员就处理了15万余张照片,3万多段视频,用详实的数据,夯实了全省海岸线的数据“家底儿”。未来,全省海岸线修测项目的成果,将会在数年内为辽宁省海岸线分类保护、节约利用、整治修复、监督管理的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个海岛有了身份证
放眼全球,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洋上还有好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探索。
海岛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辽宁省海岛开发利用时间较早,已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海洋文化气息,既有传统产业、又有现代产业的重要区域。为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辽宁省海科院作为全省海岛调查和成果集成单位经过长达3年的摸底调查,全面查清了辽宁省内海域所有海岛的数量、位置、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共确认海岛个。
“此次为辽宁省首次进行海岛地名普查工作,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实地勘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全省海域内海岛进行实地踏勘。”赵东洋表示,在现场调查基础上,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追寻全省海岛名称的历史溯源,完成了全域海岛名称标准化处理,让全省座海岛都有了“身份证”。
个海岛有了身份证
海岛规范化命名,意义重大。辽宁省首次实现了海岛名称与地理位置的统一,为全省海岛开发利用、行*管理、文化教育、外事旅游、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公安户籍、地图测绘等事业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地名资料。同时,海岛地名普查成果将为全省海岛资源深度挖潜、科学规划、加强管理等夯实基础。
湛蓝的天空中,海鸥们鸣歌而过,向更广阔的的海洋深处飞去。
来源:辽宁日报《北国》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