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丹东市励志会的义工们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励志儿童暑假生活枯燥,他们没有条件上辅导班,又没有沟通交流的平台,孤单无助;还有的励志儿童有些偏科,又不知如何纠偏。于是义工们在励志儿童大学生群里发出倡议,帮帮这些“励志”孩子,拿出自己最擅长的课程辅导弟弟妹妹们。这些大学生,都是在励志会的关怀下、在无数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考入理想大学,实现人生阶段目标的。就这样,在去年暑假,大学生与孩子们组成了10个一对一辅导小组。
一转眼,夏去冬来,寒假的学习辅导小组又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他们在电子屏幕前,继续着知识与关爱的互动。
温暖有力的大手
李明明是凤城市第二中学届毕业生,同时也是辽宁警察学院届大一新生。多才多艺的她,暑假时曾为弟弟妹妹们上写作和声乐课。当时她说过,“我想让自己的假期更有价值,也想发扬和传递励志会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快乐。暑假结束了,但我在寒假仍会继续开展相应的课程,帮助大家充实自己。”
言而有信。笔者看到寒假课程表列在第一位的“小老师”,正是李明明,这次她的课程是英语。在半年之后,对于公益辅导,她明显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上一次参加公益辅导小组的弟弟妹妹们,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对我来说是动力。我会尽量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辅导小组。”
课程表排在第二位的“小老师”是姜智千。在十几位“辅导老师”中,只有他不是从丹东市励志会走出来的。家住沈阳市的他,有着比较丰富的补习经验,但是像这样的公益辅导活动,还是第一次参与。他的话简洁却充满力量:“在我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孩子,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当提起他第一次接触并辅导的孩子范盛燕,他用了六个字评价:积极、认真、努力。语调中透露出欣慰。
积极向上的小手
笔者第一次联系范盛燕小朋友没有成功。后来得知,她的母亲因病住院。小学六年级的她,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担。范母说,每天打饭、取药都是范盛燕来做,常常要四处奔走,作息也不规律。因为照顾母亲,范盛燕的课程补习只得中断一段时间。当难得空闲时接通笔者的电话后,小小年纪的范盛燕声音中透出一种超出年龄的沉静。她在电话里只说了两句话:“等妈妈病好了我会继续参与到补习中。补习让我的成绩提高了,感谢帮助我的哥哥姐姐。”
一个叫周诗航的男孩子,为了不辜负帮助他的哥哥姐姐,每次补课前,都要反反复复研究课程内容,生怕自己跟不上,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浪费了他人的时间。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是这些“小手”紧紧拉住“大手”,奋发向前的痕迹。
一个阶段的辅导课程迟早会结束,但有一种追求不会灭失:追求分享,追求奉献,追求更美好的目标。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就叫做“励志”。(丹东新闻网)
编辑:韩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